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专家智库 » 联盟观点 » 正文

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经验借鉴与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6  来源:智慧城市网  作者:徐海贤 段兆广 王 军  浏览次数:1502
核心提示: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经验借鉴与启示,从城市竞争态势、资源环境约束、体制机制改革来看,我国城市转型面临的形势 更为紧迫。因此,认真总结与分析相关城市发展转型的经验对于促进城市成功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及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发展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城市成功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 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城市扩张带来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依托要素资源等量的投入来推进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问 题逐步显化,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与资源紧缺、环境衰退的矛盾日益尖锐。从城市竞争态势、资源环境约束、体制机制改革来看,我国城市转型面临的形势 更为紧迫。因此,认真总结与分析相关城市发展转型的经验对于促进城市成功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趋势

(一)以产业高度化、就业充分化引导,促进城市经济转型

全球化导致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空间转移趋势日益加剧,服务业全球化是制造业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制造业还是 服务业转移,发达国家仍控制相关行业的核心技术和附加值较高的环节,通过不断转让其技术专利取得市场利益。发展中国家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也积极引导制造 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现充分就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目标,因此,城市政府更加注重通过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吸纳就业;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来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通过就业保障政策保证就业水平,以实现人的均衡发展,促进城市经济转型。

(二)以信息化、制度创新引导,促进城市社会转型

社会现代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更多受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人口等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信息化降低了信息收集、储存、处理、传播成本,改 变了个人和组织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影响个人和企业的选择,导致社会就业与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社会交易与交往方式发生转变,有效地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收入分配、就业、税收等相关制度、政策的革新,更加民主、科学、公平地进行社会利益结构调整,把因利益调整所引发的各类矛盾和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小范围,逐步消除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相关制度的创新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为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以新产业空间规划引导,促进城市空间转型

城市市场化水平提高与创新能力增强,推动着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变化。产业结构转移与重构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经济用地功能的变化而具体呈现出 来。尤其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生产驱动的标准化大批量产品的刚性生产方式逐步转向为市场驱动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柔性生产方式,新产业空间就是以柔性生产方 式为主的发达城市经济区域的典型象征。

顺应生产方式的变更与技术革新,以本地网络与根植性为主要识别标志的新产业空间大量涌现。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英国的剑桥-瑞汀-布 里斯托等高技术的集聚地区等新产业空间形成并得到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以各类开发区的形式为城市拓展空间;此外,尚有大量以商务、办公、购物等服务业 为主体的产业发展空间,如巴黎的拉德芳斯。新产业空间的规划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空间转型。

(四)以科技创新引领,创建智慧城市

以“智能+互联+协同”为特征的智慧城市,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全新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以更快、更好的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 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综合应用。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众多城市的目标,通过智能化、交换共享与关联应用,实现城市运作 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和谐目标。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使信息成为城市的新资源,为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城市运营 中各参与主体实现多赢。

(五)以低碳经济引导,创建低碳城市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低碳经济”迅速成为全球热点。通过发展“低碳技术”, 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建设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 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低碳城市”已成为共识。众多国际大都市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着力构建低碳城市发展所需的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

(六)以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环境营造,创建宜居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提出。随后,生态城市的理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概念。它不仅 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创建宜居生态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追逐的目标。以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促 使城市的无形资产增值,增强城市居民增加归宿感、自豪感,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强化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获取旅游、投资 等方面的回报。以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改善城市环境,建构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坚持保证城市生态基本生态控制线,增强城市居住适宜度。

三、城市发展转型典型案例分析

(一)芝加哥:多样化发展的典范

芝加哥在1960年代的世界经济结构大变动中,经历了制造业衰退、就业岗位减少、人口流失、中心区衰退、经济困难等各种问题。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芝加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在1980年代确定“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目标,并对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形成独特的多样性经济发展模式。在高技术产业发展 的同时并没有全部舍弃传统制造业,而是通过给予税收优惠、帮助解决土地问题等措施扶助有优势的、已经建立了产业链的传统产业。同时,着力引进新兴高科技产 业中的研发和管理部门,占领产业链高端领域。从经济多元化的目标出发调整城市用地,优化空间结构。通过城市中心地段进行大量改建项目,优化发展环境,提升 城市活力。

到1990年代中后期,完成了经济结构多元化的调整,不仅帮助其顺利度过经济波谷期,而且形成集聚效应,促进了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重新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恢复了其国际城市的地位。

(二)汉诺威:突出专业化功能的样板

汉诺威历史上是制造业主导发展的城市,1947年工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开启了其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专业化功能的培育与政府的强力支持密不可分。汉诺威政府将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时,积极考虑会展 业的发展需要;联邦政府在中央财政列出专门预算支持会展业发展。同时,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会展产业体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至政府、行业协会的管理, 下到展览公司、参展商之间的多方协调配合及专业会展人才教育、媒体合作、国际交流等的外部支持。专业性展览会依托自身和周边的德国其他城市产业而发展起 来,两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已经成为全球顶级的专业性贸易展览会。其工业展被公认是联系全球工业设计、加工制造、技术应用和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汉诺威也被誉为“会展之都”。

(三)洛杉矶:技术创新驱动城市再生的范例

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洛杉矶的制造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进入转型发展期。为应对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产业,着力发展高科 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洛杉矶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之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吸引力,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移民和成功人士的首 选城市之一;通过“中心区的复兴”和“外围城市的兴起”使城市产业空间得以重构;鼓励废弃空间利用、集约用地、允许利用老区空地发展,地区之间转移发展 权、鼓励土地混合使用以及在交通节点附近加大建筑密度等手段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在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服务业的推动下,洛杉矶城市经济迅速转型,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特征,并在1980年代后成功步入全球性城市之列。进入21世纪,洛杉矶成为美国西部的高科技产业和研发中心,成为“科技之都”。

(四)底特律:被动转型错失良机

“汽车城”底特律曾一度占据美国首要制造业城市地位,但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缺乏创新和被动转型而陷入一蹶不振的衰退之中;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是给以致命打击。

底特律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过于依赖汽车产业,致使抵抗市场风险能力的下降,一旦遭遇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外来的市场竞争的威胁,往往造 成致命的影响。因此,城市经济发展既需要通过培植产业集群发挥其竞争优势,同时也需要防范其风险。一方面,产业集群存在着结构性风险,当产业集群老化或衰 落时,由于其资源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单一产品,将可能拖垮整个区域经济,变成难以复苏的“老工业区”。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借以产生优势的自身特征,同时 可能是最终导致产业集群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五)深圳:以创新推动质量提升的先驱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在资源紧缩的条件下,提出经济发展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进行城市发展的全面转型,从单纯的追求增长速度转向有效益的增长。

明确提出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06年1月,深圳市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08年6 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将深圳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明确提出在今后发展中不再攀比经济规模和总量,体现出深圳在摆 脱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上的积极变化。此外,制定“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通过制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指南、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编制行业 清洁生产技术指引等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行城市更新,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土地、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四、借鉴与启示

(一)以主动转型的姿态突破发展瓶颈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同时,受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约束,当城市发展条件(劳动力、土地成本)变化的时候,为实现新的发展优势,需要打破城市发展的路径依赖。

底特律由于没有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合理的转型,致使城市竞争力难以为继,也丧失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城市面临发展瓶颈或者其他约束的 时候,必须以主动的姿态进行适应性调整。主动的转型要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战略目标、方向、策略等 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弥补城市发展的不足,为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高端产业链引领城市经济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优化产业层次,培育与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围绕构建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融合发 展,加速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高端、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加速振兴装备制造业,在更新置换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提高产品 附加值。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咨询、会展中介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升级;以文化娱乐、旅游、创意和体验为主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城市劳动力,提高居民收入。

(三)以功能提升强化城市发展的活力

逐步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和创新功能。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重点发展高科技创新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强化城市的产业实力和创新功能,带动城市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在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服务经济,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城市群内部资源整合,推进优势资源共享和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促进要素在城市间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城市现代化与发展活力。

(四)以空间紧凑与混合实现精明增长

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重视用地规模扩张向重视资源集约利用转变,从用地增量的递增向存量优化转变,对空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土 地的产出效率;为规范工业企业用地申请和引导工业企业集约利用土地,推动产业升级,制定工业建设用地建设标准,搭建完整的工业用地管理体系。

引导城市节约、集约型高效发展。通过提倡适度的功能混合来节约土地,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节点地区开发来促使城市空间的高强度开发,提高城市发展 的集约性。公交引导指以轨道交通引导建设空间集聚、以公交交通引导功能布局优化、以交通枢纽引导城市用地开发和服务业发展。功能混合利用包括水平混合与垂 直混合,其中水平混合指在较小的地块内平衡居住、商业、办公以及其他功能,或在较小地块内以同一性质的不同形式的空间组合来实现混合利用;垂直混合指在建 筑内部通过垂直空间划分实现建筑空间的混合利用。

(五)以机制创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管理方式。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将政府职能从直接管理企业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处理公共事务、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上来。城市公共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组成部分,应在城市经济活动中,尤其在市政和教科文卫等公用事业方面发挥着主 导作用,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透明度,降低商务成本。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推动生产要素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其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创新城市融资机制、产业互动发展机制、信用制 度网络机制等,努力提高资金吸纳能力,增强产业联动发展效应,培育良好的信用关系网络。完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黄  玮.空间转型和经济转型——二战后芝加哥中心区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6(4):53-60.

[2]沐华平.城市经济转型战略定位:专业化之城还是多样性之都[J].重庆经济,2006(11):4-12.

[3]何建颐,张京祥,陈眉舞.转型期城市竞争力提升与城市空间重构[J].城市问题,2006(1):16-20.

[4]侯百镇.城市转型:周期、战略与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5(5):1-11.

[5]郑  国,邱士可.转型期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重构——以北京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2):39-41.

[6]张庭伟.当代美国规划研究与芝加哥经济转型[J].国外城市规划,2006(1):1-5.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