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安徽新型城镇化“新什么、怎么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13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973
核心提示:当前,关于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还有可能引发诸多问题。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
当前,关于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还有可能引发诸多问题。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

李明说,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需要在“新”字上做文章,解决好“新什么、怎么新”的问题。最近,围绕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进行了一些思考,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部地区的可行路径。

李明说,“新什么”是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当前,安徽省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努力,2017年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55%,2020年接近60%,2030年达到70%。但是,全省城镇化发展又面临着人口异地城镇化、分区差异明显、中心城市能级不足等问题。因此,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关键,以造福人民为目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人文关怀,提升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改变“重物轻人”现象。二是坚持分类发展。安徽省是一个具有开放地理空间和多元地域文化的省份,地区发展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分类发展就是坚持皖北、皖中、沿江、皖南和皖西的分区发展,实施城市组群、中心城市、县城、镇分类指导,形成城镇化各具特色、多元统筹、竞相发展的局面。三是坚持产城一体。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以人口集聚带动发展是城镇化的本源意义。产城一体、宜业宜居就是园区发展和城市建设要统筹协调,既不能工业围城,也不能产城分离,而是要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合理配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各类用地,提升城市集聚产业、吸纳人口的能力。四是坚持绿色生态。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促进土地和水等能源的节约集约使用,积极探索在生态文明引导下的城镇发展模式,建立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空间管制制度。鼓励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集约高效转变。五是坚持彰显特色。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坚持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要强调结合自然环境和建设条件,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彰显城镇徽风皖韵魅力,实现城镇化从“千城一面”向更加注重传承优秀文化、凸显城市特色转变。

李明说,“怎么新”是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构建全省新型城镇化重点发展区。选择重点地区率先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是引领区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内外先发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为此,安徽省将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及沿江城市带、沿淮城镇带组成的“双核两带”地区,构建成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并以此融入“长三角”、对接“中四角”、衔接“中原经济区”。“双核”是指合肥都市圈和芜马都市圈,“两带”是指沿江城市带和沿淮城镇带。2011年,该重点发展区集聚了全省65.7%的人口,创造了80.3%的GDP,城镇化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重点加快该重点发展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于提升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合肥都市圈把合肥打造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实施都市圈一体化战略。芜马都市圈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统一规划、跨江联动。沿江城市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跨江发展、齐头并进,建设城镇密集地区。沿淮城镇带利用沿淮的水资源优势和淮河退堤提供的建设用地优势,解决皖北城镇化发展的水资源短缺及耕地保护这两个关键问题,探索集约、安全、生态的农业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二是以城市组群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安徽省的中心城市总体规模不大、能级不足,发展速度和质量有待提高。芜马地区、铜池(枞)地区、蚌淮(南)地区、宿淮(北)地区的城市空间联系紧密度极高,具有组群式城市发展的条件。因此,构建铜池(枞)、蚌淮(南)、宿淮(北)3个城市组群,相当于在全省又布局了3个特大的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中心城市。到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可达300万 500万人,以城市组群发展弥补城市能级不足,加快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三是着力分类发展县城。县城具有城镇化成本低、服务区域稳定、农村转移人口认同感强等诸多优势,通过分类发展县城,形成一批中小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安徽省的县城大致分成3类:第一类是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市,这些县城应作为中心城市的一个组团,与中心城市统一规划、一体化发展。第二类是县级中等城市,这些县城人口总数大,现人口在10万人以上,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应按照中等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第三类是特色小城市,这些县城在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应发挥其自身优势,彰显城市特色。四是引导乡镇科学发展。全省乡镇按照特色产业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和人口聚集型进行分类发展。其中,对常住人口两万人以上且规划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的建制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引导和扶持;对鼓励发展的镇,坚持因地制宜,注重规划引导,将其建成产业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中心镇;其他乡镇则以服务“三农”为主,打造成“美好乡村”的标杆。

李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构建城镇化发展融资平台。加强国家政策性银行参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力度,放大资金撬动作用,降低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成本,尤其是支持县域金融的综合改革,放宽对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准入,放开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债券发行。二是深化建设用地管理方法。在满足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放宽建设用地管理的省级权限,探索农村转移人口“带地进城”的可行路径,探索有利于引导人口迁移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利用机制。三是开展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基本住房问题。
 
关键词: 安徽 新型城镇化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