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IDC发布了关于全球智慧城市的10大预测。其中一项预测显示: 2013年至少50%的智慧城市计划将在业务线或城市职能层面发起。很多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包括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城市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事实如此,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以数字城管作为落脚点,让城管部门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转变了政府部门工作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数字城管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为老百姓打造宜居、和谐的智慧城市迈出的第一步。
以温州市城管局为例,应用了数字城管信息系统,3个月来共采集有效城管信息4.5万条,群众投诉率逐步下降,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并提高了城管部门的执法形象。现如今,温州更是将“数字城管”更名为“智慧城管”。“智慧城管”让温州市将城市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让城管部门的职能向方便为民的“城市管家”转变。
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并带动20000亿元产业机会。作为智慧城市的先期工作,各级政府为数字城管所做的投入也将相当可观,这也会给该领域的技术服务提供商带来巨大的商机。
城市大了,管理难了
丢失的井盖、满街的小广告、游走的小摊贩、道路积水、乱倒垃圾……;不得不说,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成为困扰城市现代化的绊脚石。而城市管理与服务,好像一直就是地方政府与百姓都不买账的老大难问题。当然,作为城市管理者,城管来处理这一切种种问题是没错的,但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却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城管的暴力执法屡屡曝光于各大媒体。城市弱势群体与城市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面。老百姓提起城管,第一印象就是“掀摊子、拆棚子、扣车子、收票子”……城管的作用正在被丑化。有时居民想反映个问题,不是找不到管事的人,就是找不到相关单位。即便是该问题得到领导“高度重视”,但碍于流程上的繁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问题的处理时间总是很漫长,公共服务根本做不到精细化管理、更谈不上效率。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每年都在城管上“大把大把地烧钱”,可换来的依然是“谁都不满意”的效果。
其实,对于城管部门而言,很多时候也是有苦难言的。“即便给我增派一倍的工作人员,我们也做不到短时间内处理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这里面的关系很复杂,流程很繁琐”一位城管负责人拿最普通的井盖丢失事件来向记者诉苦,据他介绍:“如果街上丢了一个井盖,首先是我们不能第一时间发觉,即便发现了这一情况,我们也不能马上解决,因为这一井盖可能是市政的、可能是电力的、也可能是水利的,我们要去查,去协调。所以综合这些因素,想要在短时间内补缺,根本不可能,更何况城市管理不单单是一个井盖的问题。”
“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这句话形容城市管理的困境在贴切不过。城管就像个筐,别的部门不管的,都往里面装,”这位城管局负责人抱怨说,“社会进步使城市结构日益复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城管需要协调的部门太多,但是却缺乏整合的能力和相应的平台。”
城市大了,管理难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没有?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陆续有一些城市通过信息化实践找到了缓解问题和矛盾的有效手段。
城市管理,信息化是关键
在专家看来,城市管理不是没有办法,而是需要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来整合管理资源,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整合化综合管理与监督。
2004年,我国第一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的成功建立成为我国现代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的标志,同时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关统计表明,北京东城区实施的“数字城管”系统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达到90%,而过去只有30%左右,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问题处理率为90.34%,平均处理时间为7.5小时,而过去要一周左右,案卷处置结案率为90.53%,平均每周处置问题390件左右(每年处置超过20000件),而过去为77件(每年只能处置4000件),现在处理问题件数是过去的5.4倍,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005年,因“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取得的突出成效,得到了中央编办、国信办、国家科技部、住建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多位资深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被住建部命名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推广。该项目负责人吴强华回忆:自从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成功实施以来,我国数字化城市建设进入起步期,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数字化城市管理手段现如今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式与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