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保障农民的权益?如何解决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归宿?近年来,海盐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之路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解决“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施“就地城镇化”,着力丰富市民化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了就地城镇化的“海盐样本”。
产权改革:
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安心流动
解决农民的城镇化,首先要保障农民权益。海盐以实现“农民权益城镇化、就业方式城镇化、公共服务待遇城镇化”为目标,围绕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权、集体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等“五权”,通过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推进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培育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措施,开展了以确权、赋权、流转、抵押、置换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解除农民的束缚,让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迁徙。
随着海盐就地城镇化工作的深入推进,通过做好确权、赋能、同待遇三件事,解除土地和村集体经济对农民的束缚,使农民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今年,海盐抓住全国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在元通街道新兴社区和百步镇得胜村启动股份经济合作社深化改革。新兴社区居民贾天林,今年61岁,2012年搬迁进农村新社区新兴小区,原先的土地被流转出去之后,每年都有固定的租金收入。
股份经济合作社深化改革工作启动以来,他作为股东代表,每次开会他都参加。他说:“我家一共6口人,2011年村里股改的时候,给我们每家每户都折算好了股份,不过前几年都没有分红,这几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挺好,这次深化改革之后,很有可能到年底可以有分红呢。”
产业发展:
强化内在动力源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致富是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海盐始终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按照“1+3+X”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大桥新区的主阵地作用,统筹抓好武原、百步、沈荡三个重点镇(街道)和其他各类工业功能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集聚好项目的能力。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415工程”,在抓好紧固件、造纸等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引进培育核电关联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临港装备制造业等五大新兴产业,提升农民在家门口的就业质量。
加快农业“两区”建设,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水平。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农业休闲观光、特种种植养殖等农业新、特、优、精产业,促进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整合乡村资源,加强对自然风景优美、历史和人文底蕴丰富的乡村进行深度开发,打造“南北湖·五味村”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金融创新:
加大资金支持让农户“不差钱”
产权与资本的转换、农民的增收致富需要资金支持,海盐把金融创新作为城镇化提档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先后创新推出了“新家园”、“农钻通”、“家庭农场保险”等多个金融产品。
沈孝君是于城镇江渭村沈介组的村民,今年45岁,他和妻子都在企业里打工,几年前孩子生病花掉了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家中还有一个70多岁卧病的母亲和一个两岁多的女儿,家庭条件比较艰苦。这几年村民都陆续搬进了农村新社区,沈孝君也想搬迁,但是一笔账算下来,还有20万元的资金缺口。不过他通过“新家园”贷款成功获得了20万元的授信,可以顺利置换新房了。
海盐在浙江省率先出台“新家园”农房改造集聚贷款和农民建房公积金贷款,目前,累计贷款2.59亿元,实际惠农1995户。
2009年,海盐在浙江省率先推出了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的“农钻通”专项贷款,已累计发放贷款1.14亿元。同时为降低经营风险,海盐又创新推出了家庭农场专项保险,包括家庭农场务农人员不记名意外伤害保险、大棚棚内瓜果保险、自有农机具保险,开创了全省保险业涉及家庭农场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