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杨凌探索就地城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06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次数:1380
核心提示:杨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同时,始终注重加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政策一致、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发展思路,通过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等方式,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和农民职业化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的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新路子。
做个“城里人”,恐怕是很多“农村人”一生的梦想。自己不能,也要拼尽全力让子女跃出农门。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洋气”的身份,而是附着其上的种种福利保障。但如今,在杨凌,“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身份界限被打破,过去的城乡保障“鸿沟”也正在填平。城与乡,渐渐融会成“同一个世界”。

杨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同时,始终注重加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政策一致、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发展思路,通过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等方式,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和农民职业化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的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新路子。

陕西省副省长、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主任祝列克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杨凌的现代农业建设不等同于其他地方,其肩负的国家使命就决定了其既要有创新性,又要有示范性。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用政策制度来打破这种障碍。”

农业产业化:就地城镇化获得坚实产业支撑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中,杨凌示范区深刻体会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越来越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生产要求不相适应。为此,杨凌示范区把组建土地银行促进土地流转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近年来全区共组建土地银行38家,流转土地4.4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涉及3个镇、38个行政村、11767户,占总农户数的54.9%。一些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如省果树中心苗木基地、秦川牛公司育肥基地、杨凌本香集团20万头生猪实训基地等,就是通过这种形式顺利实现了合计约10000余亩的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杨凌示范区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

为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稳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08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和产业特征,顶层设计,科学布局,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用全产业链推广模式的经营思想,按照全产业链条推广示范的理念,规划设计了八个功能园区,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规模化和产业化转变,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杨凌就地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现代农业模式与机制的探索,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科技创新创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杨凌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五年位居陕西第一,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现代农业发展“杨凌模式”。

“城乡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我们必须把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放在同等的位置,一方面,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解放富余劳动力,从而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人力支持和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财、物等要素保障,推动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共同繁荣。”

农村社区化:就地城镇化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实现城乡政策一体化是从本质上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决条件,是农村社区化的重要内容。2012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对22项民生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对城乡标准不一致的政策,全部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实行一体化,尤其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救助、农村计生家庭新农合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政策,已全面达到城乡一致。针对计生家庭生活补助、低保、教师编制和医保等4项政策,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确保城乡居民早日享受同等待遇。同时,杨凌示范区全面推行了惠农财政补贴直通到户制度,实行各种补贴“一卡通”,严格方法程序,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各项涉农补贴补助等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杨凌示范区按照“城乡一盘棋”的发展思路,编制了《杨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遵循“政府主导、政策鼓励、自愿有偿,有序推进”的原则,引导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居住。积极推进“村改居”任务,顺利实现了2.6万农民进城落户。大力推进行政村的搬迁改造工作,建成温馨社区等共计占地66.5万平方米的6个新型社区,实现了1700多户农民就地向社区转移,城镇化率达到54%。积极开展田园村庄创建活动,营造林草丰茂、绿色自然、环保安全的宜居环境,使广大农民居住在农村享受城市同等生活。通过一体规划城乡建设,杨凌示范区原“一城一镇四乡87个行政村”的旧架构,逐渐优化为“一城三镇一批新型社区”的空间结构新格局。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说,“我们要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富足、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环境、产业、服务、素质’四大提升工程,计划利用3―5年时间基本将全区农村全部建成独具魅力的新型田园村庄。”

城乡发展,基础先行。3年来,杨凌示范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农村和农业园区道路210多公里,实施卫生改厕1.6万户,解决了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投资34亿元,完成了康乐路延伸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机制运行良好,2010年顺利通过“国家级卫生区”复查验收。按照“农村交通城市化、城乡客运一体化”思路,统筹建设城乡道路客运服务设施和运营线路,推动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道路交通一体化。

随着杨凌示范区公共财政向农村逐渐倾斜,城乡社会事业也得到统筹发展,原本只有城市居民享受的优质公共服务也开始惠泽农家。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全面实施“双高双普”合格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和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药品“三统一”制度有效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困难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农民职业化:就地城镇化的基石不断巩固

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理念和科技的承接者和传播者,是农业科技“二传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是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根本途径。

自2009年开始,杨凌示范区年年都制定《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实施职业农民塑造工程,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是加强创业培训,每年鼓励500名以上的失地农民和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富余劳动力参加创业培训;二是规范技能培训,每年全区有1000多名群众在区内两所大学完成技能培训课程并取得农民专业技术证书;三是推进点面结合培训,在重点加强对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的同时,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3年全年培训农民30000人次以上。

同时,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三级人力资源服务网络,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登记标准,累计新增就业岗位8000多个,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多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区”。如今杨凌的农民已经成为一种正式职业,不但通过领取土地租金增加财产性收入,还通过领取薪酬增加工资性收入,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35元,增长14.7%,连续5年位居全省增速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也逐渐下降到2.6:1。

拥有了“农业科技身份证”的农民技师,成为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带动农民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杨村乡崔东沟农民徐绒利先后参加了示范区组织的多次果树嫁接培训班,于2005年8月获得首批农技师职称证书。此后,她动员其他有技术的同村妇女30余人,组建了“杨凌女子嫁接队”,专门从事杂果、花卉及苗木嫁接工作。因为手艺过硬,嫁接队声名远扬,已多次受邀赴新疆、甘肃、山西等地工作,年人均科技服务收入超过2万元。

杨凌的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杨凌计划培训职业农民20万人次。其中,农业技术工人2万人次,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种养大户、农业科技特派员2万人次,基层农技骨干1万人次,其他各类产业的职业农民15万人次。通过7年的努力,为每一个区域主导产业培养10名左右高水平的产业技术推广专家、100名左右的基层农技骨干、1000名左右的职业农民,为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关键词: 杨凌 就地城镇化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