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创琳建议,我国应形成“5+9+6”的20个城市群空间结构新格局:重点建设5大国家级城市群、稳步建设9大区域性城市群和引导培育6大新的地区性城市群。5大国家级城市群中,应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亚太地区最具竞争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将京津冀城市群建成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世界级超大城市群。
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相关方面了解到,《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将于近日出台。作为规划,城市地域格局是绕不开的话题。纵观世界各国经验,城市地域格局并无统一模式。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格局存在哪些问题?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应如何布局我国的城市地域格局?就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方创琳。方创琳研究员参与了《国家新型城填化发展规划》的相关工作,所提建议受到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方创琳指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发展的战略取向,东部地区是特大城市、大城市高密集地区,未来要严格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与规模,全力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中部地区城市发展要不断扩大城市吸纳乡村人口的容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引导鼓励大、中城市规模的适度扩大,大力发展小城镇;西部地区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城市发展以大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实行据点式发展。
中国城填化发展战略作调整,东中西部侧重点各有不同
中国经济导报:当前的城镇化格局存在什么问题,未来的城镇化战略应作何调整?
方创琳:过去20多年中国大中城市对国家城镇化的贡献由1990年的39.08%提升到2011年的59.94%,而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国家城镇化的贡献却在下降,由1990年的60.92%猛降到2011年的40.07%。这种贡献与中国现行城镇化发展方针也不相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城市病问题的出现。
以此为依据,可将新形势下中国城市发展总体方针调整为: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把城市群继续作为推进中国城镇化积极稳妥发展的主体空间形态,把小城镇作为中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阵地和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
中国经济导报:未来,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侧重点应有何不同?
方创琳: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城市发展数量与规模及空间布局的差异性分析,东部地区是特大城市、大城市高密集地区,未来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要严格控制超大城市 和特大城市数量与规模,以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为主要目标,全力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确保城镇化发展质量接近和赶上世界水平。中部地区城市发展要不断扩大城市吸纳乡村人口的容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引导鼓励大、中城市规模的适度扩大,大力发展小城镇,使中部地区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西部地区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城市发展以大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实行据点式发展,通过人口与经济要素的空间大调整,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中国特大城市都集中在东部,而中西部城市规模相对较小,未来中国的城市应如何在东中西部和南北方布局?
方创琳:城市规模与数量是由城市所在的区位、自然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与基础等复杂因素决定的。目前这样的城市发展格局和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是合理的,具有客观合理性,是几千年来经过自然环境的选择、固化在中华大地上的合理格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无法改变!
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要充分尊重城市发展的现状格局。无论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城市,还是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都要坚持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城市的规模与数量一定要与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在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大的地方适度有序地建城,不搞攀比,不比大小,不比体量。
未来我国城市数量适度增加将使城市发展格局更趋合理
中国经济导报:在城镇化的地域格局方面,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
方创琳:在城市的地域格局方面,德国形成了均衡式城市空间地域结构,城市规模大小都差不多,没有人口规模过大的城市,因而未诱发过重的城市病;法国、英国形成了过大与过小并存的非均衡式城市地域格局,全国人口高度集中在巴黎、伦敦等少数几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病问题突出且很严重;美国形成了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块状自由式城市地域格局,日本形成了高密度紧凑式城市地域格局,等等。
由于世界各国城市地域格局形成发育的差异非常大,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城市地域格局的形成不能照搬这些国家的经验,更不能复制,但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那就是期望中国形成相对均衡、公平发展、分工合理、大小适中、相对紧凑的城市地域格局。
中国经济导报: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城市或城镇的数量多少是合适的?
方创琳:西方各国大小各异,城市数量多少不同,所以没有可借鉴的城市数量的经验,从我们初步研究结果分析,我国地域辽阔,但目前我国城市数量总体偏少,未来中国城市的数量由现在的657个提升到770~800个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中国经济导报:即将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将指导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实践,2020年,我国将形成怎么样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方创琳:以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各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为基本数据进行计算,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由20个城市群、10个超大城市、20个特大城市、150个大城市、240个中等城市、350个小城市组成的6级国家城市空间布局新格局,城市总数量由现在的657个增加到770个左右。其中20个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10个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重庆、深圳、武汉、南京、西安、成都;20个特大城市包括杭州、沈阳、哈尔滨、汕头、济南、郑州、大连、苏州、长春、青岛、昆明、厦门、宁波、南宁、太原、合肥、常州、长沙、东莞和佛山。
构建“5+9+6”的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新格局
中国经济导报:城市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与委员们热议“中三角”,今年相关报道透露,我国规划再建10个城市群,关于城市群的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应如何布局我国的城市群?
方创琳: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正在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其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中国城市群将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本依据,以中国科学院提出的中国城市群15+8新格局(中国正在形成的23个城市群中,15个已达标,8个未达标)为基础方案,按照点-轴-面的空间结构模式,形成“5+9+6”的20个城市群空间结构新格局,即:
重点建设5大国家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并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增长极。到2020年,国家级城市群将占21.3%的建设空间,集中全国38%左右的城镇人口。
稳步建设9大区域性城市群:包括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这些城市群一般要以1个以上国家中心城市或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到2020年,区域性城市群将占用27.4%的建设空间,集中全国33.2%左右的城镇人口。
引导培育6大新的地区性城市群:包括晋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兰白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这些地区尚处在城市群发育的初级阶段,即都市圈形成发育阶段,未来有望通过努力培育形成规模较小的城市群,所以目前仍然作为地区性都市圈来培育,未来引导其形成新的城市群,发挥其支撑省区经济发展和吸纳人口转移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
特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介于500~1000万人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介于100~500万人中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介于50~100万人小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介于10~50万人
小城镇:市区常住人口规模<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