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城镇特色不鲜明。巴东历史文化悠久,但城镇建设中,文化元素利用不够,文艺精品少,城镇个性不鲜明。县域街区面貌雷同,整体布局呈条块式,陷入了“千城一面”的怪圈。
7.户籍限制不小。我州施行农业户口二孩、非农业户口一胎的生育政策,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民市民化。农民进城后由于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导致孩子难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8.产业支撑不强。全县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竞争力弱,多数乡镇靠单一的商贸服务业维持集镇的发展,就业容量不足,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受限。矿产资源主要以煤炭开发为主,铁矿、煤矸石等刚刚起步,未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大不强,特色农业板块基地不大不优,农业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农业品牌创建力度不够,农业产业辐射带动力弱。旅游业要素不配套,主要是门票经济和过境游,产业链条不完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尚未形成。
9.交通畅而不捷。由于缺乏过境通道,过境车辆干扰城区交通,增加交通压力。城镇大多只有一条主干道,城镇外环线规划建设滞后;畅联周边县市、地区的道路等级低。缺乏高等级的南北大通道,区域间道路不循环,农村“毛细血管”不畅。客运站点规模小、等级低、功能不全,缺乏正规货运站场,港口、码头、物流中心建设滞后,停车场配套难;公共交通建设严重滞后。
10.管理水平不高。城镇管理人员少,缺乏过硬的专业管理队伍;城镇管理投入有限,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市容市貌管理、城镇园林绿化维护管理难度大;居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进城后身份、职业转变,但思想意识仍未转变。
(二)优势和机遇
十八大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务院即将召开全国城镇化会议,专题研究新型城镇化工作,巴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一是中央、省、州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特别是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从构建城镇体系、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二是巴东拥有恩施州唯一生态港口,《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要将巴东建成为恩施州副中心城市,巴东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三是“后三峡”、“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政策和规划的实施,将为我县城镇建设带来大量的项目和资金。四是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工程实施后,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巴东打造“三江六岸”的总体要求,为县城拓展带来难得机遇。五是随着“两路”和宜巴高速的开通,巴东对外交通将更加便捷。六是实施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用地趋紧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及对策
(一)总体目标
按照“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兴县、开放包容”的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城两翼、南北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布局,实行宏观上政府规划、微观上市场运作,走集中型城镇化为主、就地型城镇化为辅的新型城镇发展模式。对外实行东拓西连,东与宜昌衔接,西连恩施州城;对内实行南扩北展,以南北大通道为纵轴,实现城镇建设整体联动。集中力量打造县城中心城市、两翼副中心城镇、重点特色镇和中心村四级城镇构架。形成以县城区为核心,以园区为平台,以乡集镇为支撑,以100个中心村为基础,以交通网络为纽带,形成中心区域辐射、道路骨架支撑、生态旅游推动、民族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合理的城镇体系网络,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2020年左右实现撤县建市目标。
(二)对策及路径探索
1.坚持规划引领,布局大优化。一是统筹城镇规划,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城镇布局。根据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编制城乡建设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县城发展规划、乡镇发展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等;合理确定以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为重点的城乡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以城乡居民点为重点的社区和村庄建设空间格局,形成全面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规划指导。二是将县城—野三关打造成州域副中心城市,把县城区(信陵镇、官渡口、东瀼口)、野三关打造成综合型城镇,把沿渡河、水布垭打造成旅游城,把溪丘湾打造成商贸—物流城,把绿葱坡、大支坪、茶店子、清太坪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镇,把金果坪打造成边贸—资源型城镇。
2.围绕撤县建市,建设大城镇。一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着力抓好镇区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及园林绿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三是统筹推进城镇品位建设。加大“三城同创”、“三镇同创”和“平安巴东”创建力度,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发掘打造巴文化、纤夫文化、宋文化、土苗文化精品,不断丰富城市内涵;打造生态城市、文明城市、旅游城市,促进城镇人口生活方式转变,树立文明巴东、开放巴东的良好形象。
3.引导农民转移,城镇化率大提速。一是引导农民到集镇、县城创业、就业,购买房住房,实现农民“县内异地城镇化”。二是鼓励生态环境、经济基础、旅游资源等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庄,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完善服务设施,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三是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经济基础薄弱的边缘村庄,实行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利用异地搬迁等方式实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操作”的城镇化。四是对于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的村庄,捆版利用新农村建设、特色民居改造、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打造宜居村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村庄整体城镇化。五是利用村庄自身优势和对外交流、对口支援机遇,积极打造旅游名村、历史文化名村和民俗文化村。
4.围绕产城互动,产业大提速。强化产业支撑,突出产城互动。大力发展四大工业支柱,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围绕“一区多园、园镇共建”的总体思路,在县内重要交通节点打造野三关工业园、溪丘湾生态经济园和信陵长江移民经济园,适时启动铁矿开发,建设野三关镇武陵酒都,提高产业集聚人口的能力,培育城镇化率增长极。在重点镇、中心村庄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实板块基地,打造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烟草农业基地。积极推动“城旅互动”,抢抓宜巴高速开通机遇,重点抓好神农溪、巴人河景区提档升级,清江旅游区、大巫峡口4A级景区创建,野三关高山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由单一式开发向组团式开发转变,由县城向乡镇延伸。
5.强化资金投入,建设大平台。争取恩施州委、州政府将巴东纳入州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巴东争取翻坝高速延伸线,沪蓉、沪渝高速连接线、“两港”及信陵镇、野三关、溪丘湾三大物流中心建设。二是探索县级财政投入机制,将土地收益、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全部用于城镇建设。三是整合项目资金,捆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积极搭建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城镇化建设投融资平台,采取BT、BOT、TOT等模式,鼓励乡镇先行先试建立开发公司等融资机构,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五是深入推进开放开发,全面激活发展活力,抓好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工作。
6.坚持交通先行,打造大交通。大力开展交通建设“扩骨舒血”工程,实行县抓主骨架、乡镇村抓“毛细血管”。重点争取建设巴东长江二桥,实现县城区“三江六岸”七组团大循环;加快推进209国道太溪线和绕城线、双神线、巴野公路、巴鹤公路改造工程、大清线、沿罗线、官沿线、县城至溪丘湾一级路以及火车站连接线建设。谋划向东扩展,加强与省域副中心宜昌市的合作,争取建设宜巴高速、沪渝高速连接线和秭归至巴东长江南岸的翻坝高速延长线;加强与州城联系,谋划争取建设县城至州城快速通道。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加快启动县城公交和出租车,大力发展城乡公交。
7.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大民生。加快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将进城未转户口人员纳入城镇统一管理,努力促进进城人员的社会融合。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农村“三留”人员问题。依托中小学、村委会或农村社区普遍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加快农村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入托和寄宿需求。培育和扶持妇女互助合作组织,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保障留守老人生活。
(三)建议
1.理顺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责权对等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防止执法管理缺位。成立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城镇化建设日常事务,推进城镇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健全公共服务组织,培育、发展民间和社区服务实体。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建实网格化管理平台,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城市管理人本化、科学化、数字化。积极推动撤县建市、撤镇建街道,溪丘湾乡改设建制镇力度。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户籍制度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转移、人才向城镇集聚。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鼓励、引导农民和外来人员向城镇转移落户。一是放宽准入政策。放宽在巴东投资办企业、创业、购买住房、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行政事业单位等有稳定住所或生活来源的常住户口人员,其家庭其他成员愿意到县城居住的可申请登记为城区常住人口;农民根据自愿原则,可就地或就近登记为城镇人口;对户籍不在本县流动人口探索实行居住证制度。二是适当调整库区乡镇准入政策。对于在库区乡镇购买住房、有固定住所或者相对稳定职业的非移民人员,允许登记为城镇常住人口。三是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3.完善配套政策。一是研究完善农村土地处置、住房保障、养老卫生医疗保险、创业就业、计生和教育等政策,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剥离附着在户口管理上的各种利益,制定城乡统一的保障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整合各类城镇建设项目资金,捆绑用于城镇及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镇级财税管理体制,增强镇级财政活力。四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增地块有偿供应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