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追忆最早对苏州的印象,似乎很久远,那时还上初中,叶圣陶的一篇《苏州园林》让我记住了苏州:亭台轩榭,假山池沼,门窗游廊……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好地方。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我,从此对苏州有了一份期待。
苏州是包容的,它将湖光山色、烟波浩淼之势与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之诗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苏州的景是迷人的,人亦是。苏州女子带着江南特有的气息缓缓走来,一笑一颦,如沐春风。人与景相融,如一幅和谐的画。
苏州是流动的,也是安静的。它有着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神韵,有着怎样的情怀,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这座城市。
姑苏城,怀古之情
说起苏州,首先要追溯到2500多年前,即公元前514年。那一年,吴王阖阊命伍子胥筑阖阊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阊门为阖阊城的八大门之一,岁月更迭、变迁,今天依然还静静地矗立在苏州这片土地上。作为历史的见证,为苏州增添了厚重感。秦时,在此设立会稽郡之所;秦末,项梁在此地反秦,大秦王朝摇摇欲坠;东汉末,孙权初据江东,以吴为驻地,后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
历史的车轮前进到宋朝,此时的苏州已是重要的工商业都会,尤以丝绸著称,被誉为“丝绸之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描绘的就是此时,可见当时的苏州是多么的繁荣、富庶。明清两代,经济依旧繁荣、文化昌盛,尤以出“状元”而闻名。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钟声不知触动了多少游客思乡的心。苏州,人杰地灵,白居易、范仲淹都曾在此为官,斯人已去,但其政绩却流传千古。
苏州园林更是让人心驰神往,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等,将东方园林艺术的曲径通幽之美发挥到极致,并将这种美囊括进精致的园林中一花一草,一水一石里面。园林多活水,并与外界河道水网相联系,因此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的秀美女子,因其吴侬软语、秀气温柔而远近闻名。
流水人家、粉墙黛瓦、古迹名园,水墨江南如画的风景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风韵不减。
“三城三区”打造创新优势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地理位置优越。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抓上海浦东开发之机遇,在外向型经济带动下,经济迅速发展。然而苏州市委清醒地认识到,苏州制造业规模虽然很大,但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品牌较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苏州开放度很高,但都是“拿来主义”,自主核心技术不多,高层次人才少。与上海、深圳相比,在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面对这种现状,苏州市委在关键时刻审时度势,提出“三城三区”目标。三区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三城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真正走出一条符合苏州实际的路子,为实现第二个率先创新苏州优势。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指出,“三区三城”是对苏州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本质上是苏州全方位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三区三城”是一个整体,为苏州今后的发展确立了系统性的目标思路,即以科学发展为导向,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城乡一体为落脚点;以建设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为核心,以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为根本,以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为特色,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确保苏州继续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
苏州在做好定位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建立了电子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市信息化办公室、市信息中心、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以及到各市(区)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中心)、各部门信息处(信息中心)比较健全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和建设维护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进一步完善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扩大了信息产业规模、推进了电子政务建设。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推进了信息化建设,除此之外,信息化人才不断增加。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发布了《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明确重点发展信息化,加快实施苏州信息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初步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和网络化。
首先,在政府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网络,建立了全市统一、标准且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完善教育信息网络,丰富网上教学资源,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最后,在企业层面上,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实现信息及网络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提高信息化装备、产品和人才的比重。
数字苏州的建设
“十一五”以来,苏州市通过实施“数字苏州”建设,将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推向了更高阶段。经过多年发展,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数字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一、基础设施得以发展。在“数字苏州”建设期间,数字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宽带IP城域网全面覆盖了五市七区。截止到2010年底,光纤网络的无缝覆盖、城域DWDM建设、MSTP专网建设和IP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完成。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上网率达到100%,全市有线数字视频普及率达到100%。
二、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建成了省辖市第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电子政务外网及第一个连接全市所有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的社区网。
三、开通了“中国苏州”WAP网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换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提案建议管理系统、电子政务CA认证等十大系统,实施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四级网络和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等近百个政府信息化应用项目。
四、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出台了《苏州市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和《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不但建立了两化融合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还大力推进两化融合“333”工程,即创建30个示范、300家试点、3000家升级企业。到2010年底,共创建完成2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1家实验区、3家示范企业和28家试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