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深化体制改革 创造新型城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08  来源:青岛日报  浏览次数:1090
核心提示:新型城镇化是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重大热点课题,其本质特征是在不断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中,形成持续有序的发展格局。2013年4月中下旬和5月上中旬,笔者随有关调研组到全国部分区域进行调研活动,耳闻目睹了全国正在掀起新型城镇化的高潮,青岛如何创造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呢?
新型城镇化是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重大热点课题,其本质特征是在不断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中,形成持续有序的发展格局。2013年4月中下旬和5月上中旬,笔者随有关调研组到全国部分区域进行调研活动,耳闻目睹了全国正在掀起新型城镇化的高潮,青岛如何创造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呢?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四驾马车,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作为新“四化”关键一环的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引擎,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能够有力地推进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特征之一,新型城镇化充分表现着城市化与城镇化并举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城市化与城镇化并举发展的趋势指向是,如青岛这样的特大城市,要顺应城市生产力推动的行政区划所进行的撤县改市、撤市改区、市区合并、区区合并的调整发展规律,在建立青岛大城市圈的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批镶嵌在大城市圈里的镇级小城市和中心镇及新型乡镇,使行政全域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格局,确保城市成功跨越中等收入的陷阱。显然,青岛必须牢牢把握住并举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在建立大城市圈理想的城市结构中,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活力,铸造新型城镇化的标杆形象。

特征之二,新型城镇化显现着未来中国经济最大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的基本特征。据统计,近十年来中国年均10%的经济增长中,城镇化率贡献了3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2013年预测达到53.37%;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超过1000万人的农民变为市民,相关投资就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未来10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预测会带动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特征之三,新型城镇化充分彰显着“市”的基本特征。新型城镇化有助于从根本上遏止大城市日益膨胀的趋势,使城市空间战略布局从根本上改变中心城市过度集中发展的弊端,提高城市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过度集中居住的现象,有效降低地震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所造成人员伤亡等损失;有利于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小城镇”观念对国民城乡思维的束缚,以彻底消除居住在 “小城镇”仍然是农村的心理障碍,从根本上解决数以亿计的人不能享受完整的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而被长期排斥在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之外的问题;有利于对有限的土地空间进行 “精雕细刻”,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容积率水平。

二、持续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不断实施新突破,创造新模式

目前从全国看,新型城镇化形成的三大热点问题是:什么是人的城镇化,何谓合理的土地开发模式,如何促使小城市产业特色化、集聚化,要解决这三大问题,需要不断实施新突破,创造新模式。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需要在实践中强化实现人的城镇化,加快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并非是农村变城市,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内在承载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切忌人为造城。没有人的城镇化,很可能新一轮城镇化带来的躁动和巨量土地供应,落在了一座座已经被透支的空城之上,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鬼城”现象。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获得工作并最终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公共服务的全过程。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村的有效资源留下来,还要产生巨大效益,以支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必须通过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形成城乡之间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规模相挂钩;地区之间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相挂钩。

在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中,要通过每年的财政预算安排足量的资金,认真解决好城镇农民工及其家庭的社会福利保障,认真解决好用于支撑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人口的全面覆盖,认真解决好市民化中产业化。

新型城镇化需要从根本上杜绝过度使用土地红利问题,不断创新土地开发模式。

新型城镇化能否成功的关键之点是要在土地制度改革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从根本上解决冒进城镇化、虚假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带来大搞土地财政等若干矛盾问题;解决城镇化变成房地产化,导致过度使用土地红利问题;解决贪大求洋,形成小区域发展的出现“大城市化”的问题。

开展清理整顿圈占土地的行动,探索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工业用地进入市场流通的新思路,为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经验。土地的出让主体将不再单一由政府担当,市场所提供的土地资源更加丰富,而企业也将拥有更多的土地选择权。目前,各地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创新了土地使用的若干模式,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如浙江通过土地差别化政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改革等,实行土地不是一次性征用买断,而是建成标准厂房永久性租给企业,使之稳定持久地贡献收入;江苏通过农村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利,推动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实行土地出租给企业经营,农民转为企业职工,形成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农场化发展模式等。

新型城镇化需要积极建设和培育小区域高端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大城市经济圈的小区域经济增长极。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是,物质产品产业聚集化,而不是房地产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首先要发展物质产品产业,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使转移人口形成越来越强大的造血机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才能促其居有定所,因此城镇化要与产业聚集化并举发展。为此,要坚定不移地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以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工业化,加快推进物质产品产业聚集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难以为继的低成本因素,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集约度低的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凋敝、农业衰败和农民的被边缘化。如果毫无节制的向农民索取,来堆砌一种对农民毫无好处的城镇化,那就会带来极大的社会问题,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应小于收益。

新型城镇化需要确立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为最大潜力的理念,着眼于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准确把握定位,与周边区域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以集中做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为导向,推进功能区域化、区域特色化,打造现代特色产业集群高地;不断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辐射力,积极建设和培育高端产业功能新区,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复合型小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此,新型城镇化需要高度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给小城市产业发展和建立特色产业体系带来的机遇。

三、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管理体制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大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已经难以为继,要避免新型城镇化的陷阱,促使新型城镇化高质量的发展,决不能用传统的理论思路和操作模式去指导推行,而是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模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方式,在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以创新的方法去推进。

深化体制改革,需要建立同国情相适应的城镇化层级结构模式。

传统小城镇发展到今天表现出来迫切需要通过改革设市模式,建成一批小城市,才能显现新型城镇化巨大活力的意愿,并为建立“镇级市”,变三级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为四级管理体制提供完全可以操作的实践基础。

深化体制改革,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把市区和城镇作为一个整体,互相衔接、互相促进;以同城均等、城乡均等为指导,同步提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从空间功能科学布局的视野出发,中国新型城镇化,推进小城市发展,应借鉴瑞士达沃斯发展小城市的有益经验。

深化体制改革,需要注重传承历史文化。整合各类空间景观资源,塑造保护和创造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特色,全面提高空间品质和宜居宜游的环境质量。并以绿道、蓝道、慢行步道、特色街道等串联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能够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新型城镇特色的空间网络体系。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