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新型城镇化与财税体制改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2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作者:王保安  浏览次数:1655
核心提示:学习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要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深入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独特问题,通过深化财税体制等改革,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政策和体制支撑。
  • 位置属性:头条三
学习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要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深入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独特问题,通过深化财税体制等改革,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政策和体制支撑。

一、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和特征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大趋势,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指明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目标路径。从城镇化规律和我国国情看,新型城镇化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城镇化首先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演进过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演进历程,而且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化时代,不同阶段表现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城镇化率低于30%的初期阶段,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有限,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在城镇化率为30-70%之间的中期阶段,工业发展提速,农业生产率提升,能为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镇化加速发展;在城镇化率高于70%的后期阶段,农业人口比重较小,产业结构由工业向服务业转换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质量提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世界各国的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人均GDP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城镇化通过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产业现代化为支撑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是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与产业现代化共生共荣,城市文明是经济社会繁荣的体现。首先,城镇化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凡是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村发展效率亦高。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才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提供大量富裕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同时,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为现代农业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问题。其次,城镇化要以工业化为支撑。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镇化发展的是城镇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而非资源拥有量或城镇规模的大小。产业是城镇化的“火车头”,工业集群与城市群的有机结合是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强化产业和就业支撑;否则,就只会出现贫民的空间转移,带来农村凋敝与城市病共生的严重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文明提升

城镇化的主体是人,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要以人为核心。城镇化不仅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还意味着相应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保障。从国外来看,忽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化,例如拉美、中东、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缺乏适当的政策引导,城镇没有能力为迅速增加的外来人口解决住房、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大量社会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使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建设者和居民都能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四)新型城镇化必须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可持续

早期工业化国家大多走过了资源掠夺、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一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越来越严重,而且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化、城镇化继续走高消耗、高排放的老路难以为继。目前,我国一些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主要依赖进口,面临国家经济安全潜在风险。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面临压力。因此,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对环境倍加保护,对资源精打细算,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五)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合理布局为前提

从国际看,城镇化比较成功的国家,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型模式,以及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模式,无不以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以市场机制推进为基础,政府适度引导,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及城市群并不是单纯靠行政手段规划出来的,而是市场力量、技术进步与环境承载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看,不能将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发展大城市,也不能搞遍地开花的小城镇,要以市场体系的发育为基础支撑,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体系,并在空间布局上体现出非均衡规律。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行政规划的体制惯性,促进生产要素包括人口自由流动,通过市场调节促进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镇有序发展,使城镇化更有效率、更具活力。

二、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与体制国情,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呈现许多自身特点,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存在一些相对独特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土地制度改革滞后

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农村是集体所有,城市是国家所有。农地征用、转为建设用地等必须首先由政府进行征收,这种土地制度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单位产出率不高;城市外延式扩张,土地城镇化明显超过人口城镇化。2000—2011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明显高于城镇人口增长50.5%的速度。从城市开发强度看,上海、北京、深圳已分别达到43%、57%和47%,而长期繁荣的伦敦、东京开发强度只有23.7%和29.4%,法国巴黎大区和德国斯图加特地区分别为21%和20%。虽然农民利益在这些年得到较好保障,但现行土地制度仍然制约着农村繁荣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民进城能力。

(二)户籍制度行政性分割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