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计算机通过对气象数据计算可以预测未来天气、实时采集交通数据来调控红绿灯减少“中国式过马路”的出现,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都看到了智慧城市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同时大数据在其中的运用也在不断加快智慧城市的脚步。
而智慧城市项目有大有小,每一个城市根据其特色比例各有不同,所以在体量上有一定差别。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研究经理孙溪海针对不同的情况分析了厂商在进入目标城市如何选择,以及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城市进入学问多
“智慧城市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可能是地方、城区、乡镇、城市或者一个城市圈。” 孙溪海指出,其中智慧主要表现在,使用了一系列专有的技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具潜力的产业发展环境和灵活敏捷的城市治理手段,获取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什么才是一个成熟智慧城市的标准?孙溪海表示,IDC近期发布的《中国100个智慧城市的评价与推荐:进入合适的目标城市才是关键》中提到,智慧城市从经济和人口基础、建设预算、国家试点、产业发展格局几个角度来讨论智慧项目机会、厂商吸引度、市场竞争程度以及发展成熟度。
而在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上并没有体现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SI(集成商)、ISV(独立软件提供商)、服务运营商、软硬件平台厂商、咨询规划机构应充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尤其是国外的规划设计、技术方案与服务提供商,其虽然拥有成熟的案例、运营模式以及先进的顶层设计,但在进入中国落地时却存在各种问题,应调整市场定位,配合不同城市的发展战略,与各地的智慧城市研究机构、上下游厂商采取更多样化的合作,针对不同行业加强软件与平台的协同开发,设计出能帮助用户的、能解决城市现实问题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孙溪海说道。
城市的进入也是一门学问,一线城市智慧城市厂商竞争相对激烈,孙溪海建议厂商由一线向二三线城市进行转移,并且很多MNC(多国厂商)正开始往有专项资金的保障、项目周期较短的西部、大中部城市扩展,未来二三线城市将成为智慧城市主要掘金的地方。
虽然二三线的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完全可以不落后于一线城市。据介绍,国家住建部一期的90个试点城市名单中有很多二三线城市,并且对智慧城市有相关的专项规划。孙溪海指出,二三线城市都很注重智慧城市的某一个代表性产业或者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方向,对于厂商来可以各自发挥优势发展,而且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提升市场份额。
对于厂商在智慧城市选择行业上,孙溪海建议首先进入城市的规划设计,把设计蓝图加载到某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步骤里,根据城市蓝图规划。
目前厂商都在突出自己的核心品牌,“厂商应在不同的重点去发展区域内的相关项目,提供一些定制化的区域特色服务。并且围绕着自己的业务打造一个战略联盟。”孙溪海指出。
“大数据”智慧城市的宠儿
互联网、传感器、城镇化流动人口带来的信息,在智慧城市眼中这些都是大数据的体现。“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是相关联的,在民生、辅助政府决策等方面都需要在智能城市里快速、精密、高效的进行抓取、挖掘以及快速应对。”孙溪海说道。
4V(容量、类型、速度和价值)是大数据的特点,而判断一个城市的大数据体量,需要根据不同的信息系统看是否有大数据的应用要求和需求。孙溪海指出,从城市类别看一些一线城市,已经开始将大数据应用到智能交通领域,例如把路口的实时信息汇总起来,按照车流拥堵程度进行实时预警、调控和交通疏导,并及时发现热点事件进行处理。
据悉,在智慧城市中已经有应有很多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在2012年只有少于0.5%的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应用,到2020年这些有价值的数据会增长25倍。
因此大数据就会产生很多行业和应用机会,孙溪海举出了平安城市的例子,要保证市民在城市里安全的生活就需要拥有交通、天气、灾害、社会突发事件以及治安犯罪的监控和预警,这些都需要通过对信息进行实时、快速的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城市的主管领导来说可以汇集城市各区域、各部门、各行业发生的问题和事件,给出整体的城市治理仪表盘,为整体决策和规划调整提供全盘的、智能的数据分析和预测服务。
移动技术在政府领域的快速应用也带动了大数据的发展,BYOD越来越多的使用在移动办公、移动执法中,通过移动终端汇总的数据类型多样,容量和增速也很大,目前,移动应用已进化到百亿级别,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例如,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可以把医学影像推送到移动终端上,以便医生更加方便地为患者进行诊治、开处方和临床医嘱。各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成后会推动更多的手机App开发出来,为医患提供更好的挂号、门诊转诊、病历追踪、健康咨询与远程诊断服务。”孙溪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