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产城融合打造新郑城镇化坚强支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11  来源:郑州晚报  浏览次数:1352
核心提示:新郑,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市,郑州都市区重要组团城市。华南城、中储粮、达利食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星罗棋布,新港产业集聚区等7个产业集聚区各领风骚。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5.3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9%。
新郑,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市,郑州都市区重要组团城市。华南城、中储粮、达利食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星罗棋布,新港产业集聚区等7个产业集聚区各领风骚。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5.3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9%。

金秋时节,我们走进新郑,探求他们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城互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子,探求这片古老的土地在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浪潮中,如何走出了一条不以土地财政为托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编者按: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我市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策引领、群众自愿、产城融合、就业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从农村切入、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契合中央精神的独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为更好地推进全市新型城市化建设,今日起,本报推出“新型城镇化系列报道”,对部分县(市)区取得的新成效、新经验进行报道。

明确组团发展定位

突出产城融合方向

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是为了盖楼房、修马路、栽花草,单单去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而是要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据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口聚集潜力强化产业支撑,打牢产城融合的基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

新郑市在全市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要素在平等的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流动。

优化城镇布局,明确构建“两城、两市镇”的城镇体系发展目标。从产业发展实际出发,运用城市组团发展理念,科学配置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建设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推动人口向县城、龙湖新城、薛店镇、辛店镇4个组团集中,将县城、龙湖新城打造成为承载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将薛店、辛店打造成10万人左右的特色小城镇。在全市范围整合用地指标和公共服务资源,向“两城、两市镇”和产业倾斜。

科学合理产业体系

强化支撑产城融合


与东部沿海地区不同,包括新郑在内的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不强,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必须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产城一体”的新路子。在强化产业支撑过程中也不能撒网式地搞,必须根据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口聚集潜力有选择的开展。

新郑市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调整产业布局,干道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有序推进各类产业向新港产业集聚区、龙湖商贸会展城、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农民特色创业园集中。新港产业集聚区已接纳搬迁企业68家、郑州市产业转移企业36家、新郑市退二进三企业30家。

承接产业辐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商贸物流、食品烟草、生物医药、富士康配套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目前,新郑市二、三产业占比高达96.5%,拥有4个中国驰名商标、3家上市企业、29家高新技术企业。

改进农民生产方式

增加产城融合福祉


让农民能就业,有收入,有保障,实现人的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关键还是人的城镇化,实现农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新郑市正是这样去做的。新郑市出台推动农民变市民“双重身份、双重保障”的政策措施和具体的指导意见,让农民实现搬家的同时完成就近就业,入住社区的居民率先享受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社会保障一体,让群众搬得进、不欠账、能就业、有收入、有保障,使农民真正变成了市民,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建设者,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新型社区房屋三大权益得到确保,使农民能够充分分享城镇化的收益。

保障农民财产保值增值。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民的农村财产形态向城市财产形态的转变。入住新型社区的群众,人均资产达到22万元,增长7.8倍,年人均收入达到21019元,增长63%。

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充分利用市域内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郑州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等高校资源,实施免费培训就业技能、免费推荐就业岗位的“双免”工程,3年来累计实施培训5万人次,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高质量就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9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25家,安排本地就业13.9万人,吸引外来务工人员8万人。

创新投融资机制

增强产城融合保障


城镇化发展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由于基层财力有限,政府如果承担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招商引资等事项,必然会导致财政负担加大。

发行城投债,完善融资体系。2013年,以新郑新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发行了迄今为止全省最大规模的县级城投债,发行规模达15亿元,票面利率为6.52%,债券资金全部用于中心城区生态新区项目。

整合政府资产,壮大平台实力。整合全市政府资产,不断扩大各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规模、拓展经营范围、提升融资能力。9家融资平台合理分工,分别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开发、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与运营、房地产开发等业务。截至2013年底,融资平台累计实现融资71亿元,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 产城融合 城镇化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