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慧长春建设,打造绿色、智慧、人文家园。智慧城市建成后,市民未来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在10日召开的“智慧长春博士论坛”上,多位专家和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慧长春发展问题,共同为智慧长春建设献计献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剑,副市长白绪贵出席了会议。
规划
建设智慧城市 有“长春模式”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的构想,这标志着智慧长春建设已经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实践这一战略,我们提炼出了智慧长春建设的‘长春模式’。”杜剑表示,所谓“长春模式”即专家委员会为咨询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市级领导专职推动,智慧办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配合;成立混合所有制龙头产业公司,作为投融资主体、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具体执行;市信息中心负责智慧长春所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运维和技术支撑。
目标
城市管理智能化 经济发展具“智慧”
通过智慧长春建设,利用数据、信息、应用的集成,为城市管理提供新手段、新方法。通过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城管、智慧安全、智慧食药监等业务系统的建设,使城市管理智能化;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和脑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广泛应用,为我市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提供有力支持;培育一批以软件服务、物联网、光电信息等本地智慧产业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ict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健康、快乐、智慧的生活,打造“长春慧谷”。
搭建
三大基础平台 实现统一管控资源共享
智慧长春建设在近时期主要工作任务是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智慧长春政策支撑体系,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落实2014年度至2015年度智慧长春建设行动计划,搭建三个基础平台,启动十二项工程。
搭建电子政务公共支撑平台,增加计算、存储等软硬件资源,实现电子政务服务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套灾备体系和统一的安全管控。
搭建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完善工作,基本解决部门分散建设信息化系统问题,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补充完成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设、宏观经济信息库建设。
搭建城市综合运营指挥平台,对城市部件、事件等进行综合运维管理。应急指挥系统整合原有110、120、119、122四个指挥系统职能,统一一个号码报警。整合原有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有线电视等服务热线电话,统一一个号码查询和投诉。
启动十二项智慧工程改变市民生活
启动智慧医疗工程
以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人口基本信息、业务数据库为依托,推动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传染病等健康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医疗信息门户服务、网上预约挂号服务、远程医疗服务、一站式就诊等服务工作的开展。
启动智慧教育工程
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区域平台,提升教学效率和管理方法,全方位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搭建教师、学生、家长沟通桥梁,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到企业用工需求的无缝对接,扩展社区健康教育。
启动市民卡工程
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基础,拓展其应用覆盖范围,包括公共交通卡、社会服务卡等功能。建立“一卡通”运营公司,以创新性思维运营交通、社会服务、消费支付等其他领域一卡通应用。
启动宽带长春工程
加快推进城市光纤宽带网建设,控新改旧(新建建筑按光纤到户标准进行建设,旧建筑进行光纤到户改造);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扩三推四(扩大3g网络覆盖面,实现城乡全覆盖,推动4g无线基站建设,建成满足全市4g需求的无线基站群);开展wifi热点建设,实现市直机关办公场所、政务中心、机场、交通枢纽、重点商圈等区域市民免费上网。
除启动以上工程外,还将启动市民主页工程、智慧长春体验馆工程、智慧农业工程、智慧产业推进工程、“两化融合”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环保工程。
专家意见
就智慧城市建设,专家们都有什么好建议?论坛上,ibm智慧城市总架构师文金言博士,航天科工集团工程信息化技术中心主任柴旭东、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员副院长邬伦分别从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政策为大会作了演讲,同时分享了国内外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城市的智慧不只是新兴技术的应用和体验,更多反映的是背后的利益平衡,反映了政治决策和政治引导方面的远见卓识。要做好特色的顶层设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提高城市的差异率,以顶层设计确定城市规划和未来蓝图。”
——ibm智慧城市总架构师文金言博士
“现在制造业核心还是围绕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布局和发展,所以急需探索培育我国新兴的制造模式和手段,推动我国制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向智慧制造发展。” ——航天科工集团工程信息化技术中心主任柴旭东
“在战略原则上要注重总体规划,以人为本,通过需求带动协调发展整个资源,多方互动,最后通过产业化机制推进。要认识到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体制的问题,是一个观念转化的问题,尤其要注意培养公众的参与。”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员副院长邬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