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无锡成为“感知中国”的中心。而像物联网这样的“高富帅”,如今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锡城不少农业大户赞不绝口的“心头好”。高科技与农业的微妙而又可喜的联姻可不光改变着田间地头的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也让市民的舌尖上能够享受到更安全更美味的地产农产品。
老农艺师青睐物联网
“物联网是个好东西。”益家康蔬菜基地的高级农艺师方家齐今年已经60多岁了,作为无锡茭白的资深种植研究者,物联网能给茭白培育带来的变化一直让他十分振奋。因为对于方家齐来说,多少年来要种出好茭白,有个田间管理的秘诀必须要遵守,那就是4点和14点必须去田里测温。尤其是早晨4点,这就意味着农民在茭白的种植期里必须每天都坚持不懈去测温,显然需要长期不懈的毅力。而如今这种老菜农的习惯,可以让物联网所主导的田间管理系统来轻松解决。昨天在惠山区益家康的蔬菜基地物联网监控机房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蔬菜大棚里的种植情况。而像方家齐所心心念念的测温,系统目前已经可以设定24小时之内在任意15个时间点进行测温。而且不仅测温,还可以全面测量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土壤温度等6个参数。有了物联网的帮助,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同时实时监测几千亩地的田间管理,大为节省人力。事实上另一家无锡茶研所今年借助物联网平台种茶,就在200多亩茶园里装上了土壤传感器,防风扇、自动喷滴灌等信息化设备,管理人员已经从原来的20多名缩减到了1个人。
高科技高成本“喜中带忧”
老农艺师的兴奋,茶园田间管理人力的节省,这些并不足以构成物联网的全部美好。毕竟物联网那些高精尖设备的投入也是一笔令人咂舌的投资。事实上无锡自从2009年成为“感知中国”的中心,物联网示范农业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记者11月10日从农机部门了解到,项目涉及青鱼养殖、茶叶种植、水蜜桃种植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高效设施农业:茶叶、蔬菜、果品、花卉苗木、食用菌生产和水产、畜禽养殖等七大种养业态。而这些恰恰也是高附加值的经济类作物。“我们的物联网已经投入了一百亩两百万元。”惠山区益家康蔬菜基地负责人周南星告诉记者,益家康搞物联网已经两三年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从生产、采摘、销售的全面物联网化,而是仅仅使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功能,主要就是对于田间种植的管理系统。而这一部分的设备投入亩均成本已经达到了万元。
养殖户筹措资金推广物联网
“物联网养鱼的亩均成本在万元左右。”而在无锡著名的甘露青鱼养殖基地锡山区鹅湖镇,记者了解到在这6500亩水面里,也仅仅只有60亩水面使用了物联网技术。而同样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是水质监测等方面的养殖管理。该养殖基地的负责人顾海涛对于物联网的态度跟农艺师方家齐出奇的一致。“水质监测对青鱼养殖很重要,现在已经可以做到无人监守的程度了。”顾海涛告诉记者,以往他们地区上有不少农户因为晚间疏于值守,池塘里的鱼儿缺氧没有及时得到补给,而第二天齐齐翻了肚皮,导致一晚上就损失了当年收成90%的惨剧。得益于物联网所能带来的“无人值守”的及时增氧的安全保障,类似的悲剧已经不会再发生了。但是物联网的高成本也让他谨慎地放缓了推广的速度。他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其实他今年本来打算把这种先进的物联网池塘管理系统推广到基地内2000亩无公害养殖池塘里去,但是却卡壳在了成本上。目前顾海涛正在积极奔走,为的就是争取到物联网省级示范项目的扶持资金,以便在养殖基地内推广先进的物联网田间管理技术。而这个资金缺口目前在60万—80万元左右。他透露,物联网主要是在增建机房、配置必要设备、扩容在线监测点上。不过顾海涛对物联网养鱼的前景信心满满,非常愿意为之奔走。
顾海涛还有另一个心愿:就是让物联网在养殖甘露青鱼上的应用并不止于水质监测的养殖环节,而是能拓展到时下流行的食品安全追溯,以便更加迎合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切,也有利于进一步打响甘露青鱼的品牌。而这个物联网应用之中也有不少成本方面的考虑,比如做食品追溯就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就是给每条鱼安装追溯芯片,还是在包装上增添二维码。顾海涛已经从合作的物联网公司那边了解到了行情,给每条投放鱼苗安装上追溯芯片的成本就要达到每条鱼几十元。而包装上的二维码也不是单纯印刷一个可以进行扫描的图案,背后也需要在生产全环节配置信息采集等设备,而这些说到底都需要钱。“这些成本我们会自行消化,不会把应用物联网作为提价的理由。”采访中,顾海涛再三强调,物联网在甘露青鱼养殖中的应用绝不意味着把甘露青鱼变成贵价货,而拉远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他概念里的科技进步,尤其像物联网示范农业在现阶段的高成本基本都会在生产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去消化掉,而不会去转嫁给消费者,造成额外的负担。
高科技推动制定蔬菜技术标准
“物联网示范农业是一个实验。能够给我们带来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我认为可以成为制定无锡地区高效设施农业蔬菜种植技术标准的第一手材料。”对于当前物联网示范农业亩均万元的成本,益家康蔬菜基地的负责人周南星认为,与其期望通过物联网种出高附加值的有机蔬菜来消化成本,不妨就把当下的实践看成一次有趣有效的实验,为制定更为科学的蔬菜种植技术标准做准备。而事实上技术标准对于周南星周边的农户来说,比单纯投入亩均过万的物联网种菜更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高科技的产业化从来是一个漫长的道路,尤其是像物联网这种走在时代前沿的高科技,必须与其他传统产业无缝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产业效益。事实上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在周南星的菜田和顾海涛的鱼塘里就看到了这种“阳春白雪”式高科技和“下里巴人”传统农业可喜而微妙的结合。
更多渠道吃到安全放心地产菜
物联网在地头上引起的农业革命,也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餐桌上的食品。事实上在无锡的“菜篮子”生产大基地惠山区,地产蔬菜的销售模式就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传统蔬菜只走批发市场的单一销售渠道将更为多元化,锡城市民会在更多渠道上吃到新鲜安全的地产蔬菜。
“走蔬菜批发模式仅仅是我们蔬菜销售中的一种渠道而已。”周南星告诉记者,他们的蔬菜目前已经通过7个渠道分别走向市民们的餐桌。比如与超市、农贸市场的“农超对接”。还有定点配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
同在惠山区的另一家天蓝地绿农庄也专门开发了这些定点配供企事业单位的蔬菜子品牌“梁溪农家”,并且提供比蔬菜批发市场更高标准的农药检测服务,确保安全放心。市民们在超市里买到的速冻食品里面很有可能也有地产蔬菜,比如地产速冻食品安井也使用了益家康的蔬菜。而像必胜客和一些日本料理店也开始订购地产蔬菜制成锡城年轻人所喜欢的比萨、沙拉等食品。
已经在锡城各个小区里遍地开花的蔬菜平价店模式,明年更有可能碰到一种全新形式的挑战,那就是蔬菜基地将直接建设和管理我们身边的农贸市场。周南星透露,明年3月他们就将全面入驻金色江南小区的梁溪农贸市场,蔬菜基地专属的平价店也将开进菜场。但是与本报报道过的蔬菜平价店总是给当地农贸市场带来价格竞争的对立格局不同的是,周南星要开的这家菜场将继续欢迎小商小贩的入驻,通过平价店来带动小商小贩一起互利共赢。而如何能形成这种理想模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