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力推电动车上路充换电设施入网不再“老大难”
首个跨省区电动汽车城际互联工程全面竣工
未来5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在电动车领域大展拳脚,充换电设施入网难题有望迎刃而解。
12月21日,在海口举行的“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及充电装置、储能技术展览会”上,国家电网透露了其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电动车规模化发展方面的展望和规划。
据透露,国网将按照“十二五”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50万、80万和100万辆三种情况,编制完成《“十二五”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网络发展规划》,优先保障试点城市对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建设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
分析人士认为,原本制约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关键问题就是充换电设施入网,上述《规划》出台对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应纳入当地电网规划,只有保证电网可靠运行,才能保证电动车的电能供给。”国网公司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至于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发展模式,国网公司解释为:通过智能电网、物联网和交通网的“三网”技术融合,实施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三化”管理,实现对电动汽车用户跨区域全覆盖的同网、同质和同价的“三同”服务。
“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绕过了电池不支持快充、汽车制造商因没有服务网络不敢大规模制造电动汽车以及配电网难以承受大规模随机充电负荷等几大瓶颈。”上述人士进一步向记者解释称。
正是在国网力推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四大创新示范工程的背景下,我国首个跨省区电动汽车城际互联工程日前全面竣工。工程所涉及的上海、苏州和杭州间多条高速公路5个服务区、9个智能充换电站全部通过验收,并具备投运条件。
从12月起,原本受到续航里程限制的电动汽车已可自由穿行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真正实现了跨省跨城际互通。
“电动车充换电设施的各项标准预计明年起就会陆续出台,成熟一个出一个,最终形成一套标准体系。”
在昨天召开的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称“标委会”)全体会议间隙,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标委会主任委员魏昭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并透露了上述信息。
对中国方兴未艾的电动车产业来说,标准制订是电动车推广普及的先决条件。“没有标准就无法产业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电动车推广主要就“卡”在标准上。
针对上述声音,标委会副主任委员、中电联标准化中心主任许松林表示,我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工作,已形成了国家标准委、科技部、能源局和工信部共同组成的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协同机制。
“截至目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相关的标准计划项目共25项。其中,完成标准编制,已经报批标准6项;形成报批稿1项;送审稿11项;征求意见稿1项;准备阶段5项。”许松林进一步透露。
据悉,与电动车充电设施相关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充电站建设、运行标准;换电站建设标准;充电设施与电网协调方面的标准。
“今年以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相继确定了以换电为主的供电服务模式,提出了建设充电服务网络的思路。为适应充电设施建设,我们今年启动了充换电设施标准体系研究工作,现在形成了充换电标准体系框架初稿。”许松林说。
在此期间,一些关键标准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虽已报批,但为了慎重起见,标委会与电动汽车分标委会、电器附件标委会又联合组织召开多次会议,进行了更广泛的讨论,最终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并兼容、开放的充电接口及通讯协议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国际交流的同时,标委会还积极将我国的技术和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如我国的直流接口标准已成为国际标准技术方案之一。
“下一步,我们争取经过2-3年时间,初步建立与我国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智能电网发展相适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发展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标准体系。同时,还将适时启动放电标准体系研究。”许松林说。
而在完成充电设备接口标准、计量标准、充换电站建设标准后,标委会也将重点解决换电模式下的关键技术标准建设,如动力电池箱、换电接口等标准。
在昨天开幕的“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及充电装置、储能技术展览会”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均展出了各自在电动车充电装置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宣布了相关行动方案、发展规划,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优先发展区域。到今年年底,两大电网公司将合计建成充电桩16000余个。
“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的分布特征,国网将首先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建设充换电服务网络。”国家电网外联部主任尹积军介绍,国网按照“十二五”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可能达到50万、80万和100万辆三种情境,已编制了相应的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