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6年,覆盖城乡的泛在、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城市运行智能顺畅,生态环境宜居,居民生活幸福,“智慧城市”基本建成,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居民生活智慧化、装备制造智能化、智能技术产业化的最终目标。
(二)具体目标
1.社会应用智慧化目标
(1)生活智能便捷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聚焦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社会发展领域,逐步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智慧社区遍布全市。面向城乡居民,实现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家居的智慧化,提供一个安全、高效、便捷、舒适、温馨、使城市居民充满幸福感的居住环境。智能医疗全面覆盖。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构建社区卫生为基础的区域卫生网络;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构建“统一智能医疗平台”;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快速有效处置能力。智慧教育全民共享。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通讯、信息处理和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覆盖人生不同阶段的、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立体化、共享化教育体系和文化导向体系,实现全民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智能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督。建设涵盖市区的涉药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全市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平台和食品药品公众信息网,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实现全程监管覆盖。智慧旅游服务完善。通过建设位置服务终端、智能导游、旅游应用管理等系统,深度、全面地感知、获取城市旅游产业、城市旅游链路相关的数据信息,建成智慧化旅游系统,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便捷及时、详尽准确、体贴人性的旅游信息和服务。
(2)城市智能运行
智慧城市管理。深化城市网格管理与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模式,聚焦重点领域,全面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三维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形成全面感知、泛在互联、高度智能的立体化城市管理体系,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智能交通管理。实现公交、出租等公共服务车辆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形成车辆与智能交通系统联动,实现城区路网、重点区域和郊区主干道的车流的实时感知。实现车流预判和分流的智能化,城区全部灯控路口实现交通信号集中联网、协调联动。建设实时、准确的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为出行者提供路况视频、出行路线诱导、交通管制及实时路况信息等服务。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智能管理。建成涵盖地面建筑、地下空间、水资源、地质地貌等空间要素的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设人、地、物、组织在虚拟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其唯一标识,并与物理空间的建立映射关联,为城市、经济、社会管理需求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服务,支撑各类信息化应用可视化、关联化和智能化。城市能源智能管理。通过各类智能传感器、仪表和终端设备,实现对电、水、气、油、煤、汽等各类能源从供应到使用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形成能效评估报告,对现有节能用能提出诊断说明,达到节省能源消耗,提高用能效率的目的。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建立完善的、智慧的全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环境空气、噪声等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体系,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代表性强,安全可靠、及时传输,促进数据间的互联互通,提升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能力。智能城市应急处置。通过建设预警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应急地理信息系统等,完善覆盖全市、统一指挥、多级联动、反应迅速、多方协同、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应急联动与指挥体系,实现城市重大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与协调。
(3)政府智慧服务
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将云计算中心作为全市政务应用基础设施的统一承载平台,实现政务平台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安全、运维的统一保障。建成统一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建成重点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形成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管理、更新和应用体系。建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制度与标准体系。全面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明确各类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标准、运维服务模式和管理考核办法。形成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源深化开发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智能化。政府主要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达90%,跨部门核心业务协同办理率达到50%。县级以上行政权力全面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全面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实现城市地理空间、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各类实时运行信息和分析数据的集成、建立领导决策模型,实现对领导决策信息的实时化、集成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支撑。
(4)企业智能运营
深入实施“两化融合”,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培育一大批创新持续化、业务协同化、生产智能化、制造绿色化和商务智慧化的“智慧企业”。实现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的改造升级及全流程集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实现供应链协同。装备产品智能化水平获得大幅提升,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和产品以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基础装备等获得大力发展。企业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实现变革。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工业,发展少污染、无污染、低排放的产品和工艺,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功能,满足数字化安全生产监管要求。制造企业逐渐由产品生产转向服务,从以加工、组装、装配为主体的制造业转变为以产品、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主体的制造业,制造业逐步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建成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综合性、行业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网络经济交易的重要节点。
2.智能产业目标
(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实现优势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装备、数控机床及基础件、新型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实现工业控制、数控机床、生产自动化等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绿色化,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及其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创建智能制造装备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10个,树立重点示范企业100家,初步建成龙头型企业竞争力强、骨干型企业活力充沛、专精特型企业优势明显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
(2)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优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实现农村“新三通”(行政村通光缆,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覆盖,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疫病防治、质量监控、产品追溯、物流配送、信息发布、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精准控制和配套服务,发展智能农业。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环节实现创新应用、全面覆盖和深度融合,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与先进制造业进一步融合,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电子商务获得加速发展,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3)物联网产业
建设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以应用为先导,以示范工程为依托,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形成融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依托“智慧城市”建设,面向工业、农业、物流、电力、交通、环保、安防、城管、医疗、家居等重点领域示范工程产生明显效益,物联网研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日益完善,物联网研发应用水平日益提高。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提供企业、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物联网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批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物联网运营和服务企业,物联网产业链逐步完善,市场应用服务体系较为完整,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初步形成。
(4)云计算产业
发展一批面向政务应用、文化创意、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应用,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安全可控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基于云计算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杜绝新形势下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形成。建立云计算产品创新中心、技术交流中心、应用示范中心、服务运营中心,聚集云计算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核心企业,以重大项目推动行业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形成技术、产业、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纳入全省云计算规划,省市统筹推进江苏省“文化创意云”基地和江苏省“智能制造云”基地建设和应用,培育行业的云服务需求,带动云计算配套产业发展。
(5)信息产业
形成相对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信息安全以及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软件开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