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三生融合:上海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15  来源:国际金融报  浏览次数:1588
传统城市化是通过在农村地区导入工业企业,促进农村地区向城市化方向转变,而城镇化则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的导入,会出现工业用地侵占农业用地,工业污染影响农村环境,农村居民在生活各个方面无法适应工业化等问题,这些并不是中国城镇化独有的特点,而是世界各国城市化都曾经或者正在面对的问题。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生产、生活、生态三者融合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特别是三生融合发展是践行新农村建设,推动低碳、环保、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生融合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业选择、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村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具体而言,一是在产业选择上,选择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在提高农村地区生产水平的同时,不使产业发展在外部性上带来负效应。其次,减少农民生活方式向城镇化方向转变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促进农民更平滑地在现代化企业中就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最后,在农村向城镇形态过渡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的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保证农村地区呈现绿色发展的趋势。

对于上海城镇化而言,在推动三生融合发展上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高,对郊区服务业发展有辐射带动作用。其次,中心城区发展需要郊区对其进行配套服务,这为郊区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经济提供可能。最后,上海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相对较小。所以,上海完全有能力率先探索一条符合三生融合发展理念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廊下镇经验

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位于金山区西南部上海与浙江交界处。全镇镇域面积46.56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外来人口0.7万人。从传统的认识上看,廊下镇是传统的农业镇,工业基础薄弱,距离上海中心城区也较远,中心城区对其的辐射影响力较弱,城镇化发展的条件似乎并不理想。但是,廊下却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首先,廊下镇“镇区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经济社会协同均衡发展。2000年,金山区在廊下镇镇域范围内建立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中共廊下镇委员会和廊下镇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金山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的管理领导工作,与廊下镇实行“镇区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使廊下镇可以对经济社会两方面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2010年,廊下镇结合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组织力量修编了《廊下镇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加之之前完成的《上海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廊下镇)总体规划》、农业加工区控制性详规、管理中心控制性详规、廊下镇各中心村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了总规、控规、专业规划和村域规划层层配套的规划体系,这使廊下镇的城镇化发展可以科学有序地进行。

其次,廊下镇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服务化。一是促进农业规模化。廊下镇对镇域内、面积达2.66万亩的国家级基本农田示范区进行土地整治,将区域内的农民迁出,原农民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整体区域内配套建设一批高水平粮田设施,促使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化。廊下镇通过优化招商引资和企业培养工作,扶持了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形成了以种苗培育、奶牛胚胎繁育为代表的种源农业集聚群。三是推动农业服务化。廊下镇瞄准上海中心城区对净菜食品的需求,提出发展中央厨房加工产业体系的口号,大力发展净菜加工、色拉蔬菜和保鲜蔬菜加工、冷冻干燥农产品(000061,股吧)以及植物营养提取物加工等产业。

最后,廊下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妥善处理农业规模化经营带来的搬迁农户安置问题。二是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全镇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实现了非农就业,其中大多是在镇域内的现代农业企业工作,由于依然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农民对工作的适应程度较为理想。三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呈现多样化。廊下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出租获得财产性收入,在企业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转移支付获得转移性收入,此外还有集体经营性收入、保障性收入。

在城镇化发展中,廊下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没有盲目推动工业化,而是合理选择适合自身特点、有助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并实现农村面貌向城镇形态有序、良性地过渡。廊下镇城镇化之路充分体现了“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2年廊下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2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28%。镇级地方财政收入达1.05亿元,同比增长9.9%。2012年廊下镇农民人均收入达15065元,相比较于2005年的7199元,增长109.3%。

上海新契机

近年来,“三生融合”在城镇化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上海一些中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却已经走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这值得引起关注。

一,必须充分重视中小城镇在上海城镇化发展中的意义。

对于上海农村地区来说,如何引导中小城镇合理发展,有序推动上海郊区全面城镇化,使上海城市整体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全体居民,成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廊下镇地处上海边远地区,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甚至不是中心镇,但是它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这说明上海发展城镇化的潜力巨大。同时必须正视中小城镇发展城镇化的意愿,尊重其发展的自主性,通过合理引导,真正在质量上提高上海城镇化水平。

二,必须打破城镇化发展以工业为主的传统思路。

上海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速度惊人,工业外迁趋势明显。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上海郊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在产业选择上必须着眼长远。必须选择朝阳产业,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以及可以为民生发展服务的产业,使郊区城乡居民在产业发展中受惠。这要求我们在郊区城镇化的过程中,打破工业化发展的固有思维模式,从服务经济的视角,思考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企业扶持等问题。

三,必须统筹考虑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发展。

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短期化、片面化、功利化的问题。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通过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促进农村形态向城镇改变,促使居民生活方式甚至思想方式发生改变,最终实现人的城市化。所以,忽视农村社会发展,认为社会发展增加城镇化发展成本,是不可取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把经济和社会两方面问题结合考虑,虽然会放慢城镇化进程、增加发展成本,但是这符合我们全民族发展利益,最终会实现了全民族发展的利益最大化。

鉴于以上三点思考,对于上海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四点政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建设促进中小城镇发展。推动中小城镇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市区两级发展规划,合理编制自身产业规划、中心村规划,建构中小城镇规划编制体系。把中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城建设的延伸,注重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向周边中小城镇延伸,为新城与中小城镇形成联动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市级产业资源向郊区布局,推动优秀人才资源向郊区流入,带动新城周边中小城镇发展。

二,合理选择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推进方式。

以镇为范围,根据农民人口数量和镇区面积,合理选择定居点数量和位置,注重利用镇区公建配套优势,在镇区周边地区建设定居点。合理选择宅基地置换或归并方式。对城镇建设较好,经济财力较强的地区,推进宅基地置换商品住房方式,切实解决由城乡身份转变而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财力较为薄弱的地区,可以尝试推动农村宅基地归并,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效率。

三,推动土地流转优化资源利用。建立土地利用流转平台,促进各区县农业资源要素信息交流,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合规流转。推动耕地占补平衡流转平台建设,促进占补平衡指标流转规范化。

四,加强郊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投入。

特别是加强中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用地、财政上适当加以倾斜,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在新城地区引入市级教育、医疗资源,以提高新城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农村整体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注重农村村镇社会公共服务与新城相衔接。注重城乡公共交通网络衔接,推动轨道交通向远郊地区延伸,合理优化农村地区公共交通发展,推动郊区居民特别是村镇居民出行便利化。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