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间,中国在享受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集聚效应也非常明显,随之而来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不仅加剧城市负担,更引发市民身心疾病。
随着新一轮城镇化的开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如何建立和谐的“智慧城市”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多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含义丰富,涉猎领域也十分广泛。而当前看来,建立一套可行的智能交通,解决城市拥堵,打通地域动脉成为最可行的突破口之一。
未来十年内,我国将在智能交通领域投入1820亿元巨资。智能交通能否解决“堵城”之痛、实现区域一体化都有待观察。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一场交通领域的新革命即将开启。
“堵城”难以承受之重
“堵城”曾经只是部分一线人口密集城市的戏称,如今却在向中小城市蔓延。根据建设部统计,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10.6平方米,远低于国外的15~20平方米,同时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正以15%的速度增长,而城市道路的增长率则仅为3%左右。这一矛盾让许多大城市都面临交通不畅的问题。
而随着中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拥堵也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
提到“堵城”,不能不提到北京,汽车的爆炸式增长和城市半径的快速扩张形成让北京成为无奈的“首堵”。2010年末,北京市率先实施机动车限购政策,但三年过去,“治堵”效果难现,“治污”重任又来。
11月4日,《北京市2013~2017年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任务分解表发布,从明年起,每年24万个小汽车摇号指标将缩水近四成,配置机动车指标变为15万辆,同时不同类型机动车配比额度会有变化。
根据交通委数据,截至10月8日,小客车指标申请个人共有166.25万个有效编码、单位共有55418个有效编码。而在10月的上百万个有效编码中,只有1.84万人“中签”。通过现有摇号政策,北京每月机动车增长量控制在2.2万辆,以2017年的600万辆目标计算,未来4年只能增长60万辆,方案中“每年15万辆”的数字由此得出。再平均到每月就是1.25万辆,比现在的2.2万辆摇号指标少了近1万辆。
一边是“摇号大军”的旺盛需求,一边是城市交通和环境的不堪重负,在城市和交通的智能性上,不少专家对本报称,北京的治理措施、进度和成效均不能让人满意。
在我国的西南部,贵州省省会贵阳市也面临着“堵城”之痛。这个人均GDP排在全国靠后的城市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个汽车限牌的城市,多少让人有些匪夷所思。贵阳汽车保有量并不多,但却因城市中心区布局而堵得惊人。
记者此前从贵阳交委了解到,贵阳市早在2007年就开始治堵,当年成立的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办公室,联合了交警支队、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一起统筹中心城区交通问题。2011年5月又出台了“2011年贵阳市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措施”(征求意见稿),计划用5年时间解决交通问题。
即便如此,几年过去了,即使在非高峰期,部分主城区干道仍然被严重的拥堵和缓行困扰。
“城市严重拥堵一方面是城市建设和机动车增长速度的不匹配,再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的扩张野心太急迫加重了这一现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点出了拥堵的原因。
对于这种说法,贵阳市交管的相关人士并未否认。他坦承,不管是限牌还是限行,当年促成该项举措出台的两个重要原因是即将开始的城区轻轨和人防工程建设。这些工程都必须在地下挖开建设,而且设计大部分主干道,这对本来就脆弱的城市交通来说是雪上加霜。
贵阳市的治堵窘境在全国可谓比比皆是,这样的“工地式”拥堵广泛地存在于中国许多急于扩建的二三线城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近年密集的地铁上马和大型工程改建已经让城市交通几近崩溃。武汉的中心城区大多可见围建的工程,“今天的拥堵是为了明天的通畅”的标语并不能安慰人们躁动的心。
2008年,为了给地铁“让路”,改建才8年的武汉地标性建筑洪山广场开始拆除,官方称地铁修建好后将在此处重建广场。这一举动引发市民广泛议论,随之而来的更是长时间的拥堵。洪山广场的拆建导致附近的主干道中南路出现频繁的拥堵,被当地人戏称为“新堵霸”。
智慧城市的先头部队
在新的一轮城镇化开启之前,未来的城市建设将何去何从,如何能享受畅通便利的城市交通成为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新的一轮城镇化面前,如何让城市的发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务水平更持续、更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
“限行限购并非治堵的根本政策,这个有关部门也清楚。因此,很多城市很早就提出智能城市的目标,国家也在政策财力上给予了支持。但目前来看,智慧城市步伐太慢,推出的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措施也是无奈之举。”前述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专家称。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的“智慧城市建设”高层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介绍,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154个城市规划投入1.5万亿资金建设智慧城市,但真正体现其内涵的,目前一个也没有看到。
“智慧城市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智慧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智慧城市涉及一系列关键技术,如超大容量、超高速的计算中心、相关的计算技术等。”牛文元说,“根据中国的情况、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和发展潜力,智慧城市进一步分成了能源和环境产业、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医疗和生物产业、智能交通产业、商务贸易产业以及航空航天产业等七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