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城市概念相比,智慧城市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名词。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主要思想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具体而言,就是把传感器安装到全球每个角落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物和油气管道等设备中,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根据IBM的设想,在“智慧地球”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支撑地球运转的隐性能动工具,弥漫于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中。
但一般认为,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正式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才是智慧城市的发轫,就这样智慧城市从IBM走向了世界各地。实际上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的实践工作要早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比如韩国政府在2004年3月就推出了U-Korea发展战略,力求将韩国城市乃至全国提前推入智能社会;欧盟于2005年7月就开始实施“2010战略”,致力于发展最新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新服务,并在2007年提出和推行一整套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此外,奥巴马政府也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振兴经济的关键性支撑之一。以上举措不仅加快了智慧城市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也勾勒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轨迹。
自从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中国之后,就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响应。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可谓风生水起,各地政府部门都对智慧城市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大显身手,成为破解城市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恐怕正应了莎士比亚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副院长孟庆国教授说:“智慧城市是工业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具体来说,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教育、医疗和公共福利,企业只需在公司就可以完成行政审批,政府通过视频就可以了解现场情况,这些都只需轻点包括手机在内的传感器即可。”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智慧城市的一个检验标准就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城市更有智慧,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它并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的一般物质需求,更是要满足人求知、求乐、求富、求安的整体性需求。
而欧盟的智慧城市理念则认为,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不是单一地体现在硬件基础设施上,而是取决于软实力,如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早在2007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研究机构就开始了对智慧城市的理论探索,他们认为智慧城市可以从6大坐标维度来界定,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生活和智慧管理。这6大坐标由细分的31个因素和74个指标作为评判标准,其中智慧经济包括创新性、创业性、经济形象和地位、生产力、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国际性6个因素,智慧环境包括自然条件、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资源管理4个因素,最后根据指标及总成绩来量化考评。该机构还根据这个标准对欧洲中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进行了“智慧”排名。
“目前,对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概念比较模糊,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学者、公司、政府部门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但我们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政府决策部门、专家学者和普通大众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将会不断发展和深化。” 软通动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高级总监王剑告诉《经济》记者。
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面对记者的提问,有人侃侃而谈,有人沉默不语,有人避而不谈,有人不屑一顾,有人说是偷换概念,有人说是城市创新。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莫衷一是表明,智慧城市依然概念模糊,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和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不必苦苦追寻,自会水到渠成。
对于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而言,2013年1月29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住建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此举不仅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了规模推广的阶段,也使得智慧城市的概念日渐明晰。与此同时,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称将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8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据国家信息中心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也正着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研究在区域范围内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面对遍地开花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智慧城市并非一两年就能建成,目前智慧城市在国外的数量,加起来也没有国内计划要投资建设的多。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每个地方的情况,不能简单复制。另外,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贪多求大,切勿当成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