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和路径并无统一的标准。业内专家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在制定规划,在资源配置,在核心的开发建设方面,政府必须起到指导作用。企业作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可能包揽天下,承担全部责任,政府制定规划以后,大部分运用,大部分的建设,应该是交给相应的市场主体,包括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系统运营商等,包括他们完成更多具体的建设管理服务工作,所以企业作为主体,作为投资主体和管理服务主体。发挥市场主流作用,更多我们应用推广,服务的这种普及,还是希望要发挥市场作为主流作用,让市场来说话,让市场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公众信息化教育培训机制,以及科学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咨询决策机制,形成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合力。
链接
数字
目前,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3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超过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
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中,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所占数量比重较高,同时,中部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经济圈等也积极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有35个城市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其中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的城市有19个。
政策历程
2012年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2012年底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让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在已有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探索“智慧城市”的新模式与新经验。
2013年1月29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导在2013年1月29日发布国家“智慧城市”的首批试点,涵盖了90个试点城市(区、镇)。
2013年7月22日
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于7月22日报请国务院发布。《意见》重点推进5方面工作,在东、中、西部选择100个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013年8月6日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智慧城市建设的七种模式
·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
·政府和运营商共同投资
·运营商建设和运营
·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
·政府牵头BOT模式
·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
·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标准体系缺乏。当前暂无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国家级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等尚不完善,尤其缺少运营准入标准,存在项目一哄而上、基础参差不齐、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普遍的现象。
建设目的不够明确,建设思路不清晰。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有的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没有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
建设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都押宝押在政府的投资中间,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的环境,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的推进。
重视社会管理,轻公共服务。从50多个城市的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智慧城市工作重点来看,智慧城市更多关注社会监管功能,而非公共服务。
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很多城市采纳国外厂商的解决方案,并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这必然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