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图片联播 » 首页推荐 » 正文

智能交通进入实际开发应用阶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5  来源:人民邮电报   浏览次数:1403
核心提示:随着北京等地车辆出行限号政策的推出,包括潮汐车道这种更加灵活的车辆行驶方式的出现,对道路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北京等地车辆出行限号政策的推出,包括潮汐车道这种更加灵活的车辆行驶方式的出现,对道路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2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包含智能公交、电子警察、交通信号控制、卡口、交通视频监控、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城市客运枢纽信息化、GPS与警用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和交通指挥类平台10个细分行业的项目数量达到4527项;市场规模达到159.9亿元,同比增长21.7%。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3S(GPS、GIS、RS)和系统集成环节。而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3月以来,各地智能交通相关项目的总数已经突破了500个。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目前面临怎样的环境和挑战?信息通信业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何在?结合近日多地实践和专家观点分析指出,我国智能交通已从探索进入到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其网络属性和对信息通信技术的需求将更加强烈。

大交通体系是智能化巨大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42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62万公里,机动车保有量近2.5亿辆。“十一五”期间,我国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运营网络规模持续扩大,整体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到去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居世界第二,高速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全国铁路客运量达到18.93亿人,居世界第一。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2064公里,全国17个城市有70条线路投入运营。在“十二五”期间,还将建设将近40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讲,轨道交通基本上形成了体系化的信息系统。在此过程中,各种交通形式的基础建设和载运装备得到快速发展,整体运输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各种交通形式的关键生产和服务基本实现信息化,生产和服务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智能交通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在部分地区和城市的交通管理、效能提升和运输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宏德信智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遂征认为,尽管我国交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近10年来,城市交通不是越来越畅通而是越来越拥堵。这不仅仅是大城市的问题,而且已经发展到中等城市,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100多个城市。而且各种交通形式间缺乏有效的协作,地区间运网运能分布极不平衡。效率低下、条块分割、服务松散、防护薄弱、通信体制融合,是当前智能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问题同样也是机遇,正是因为这样的状况,智能交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交通状况、基础设施、交通设备、交通服务状况的感知能力不断加强,特别在射频、微波、红外等技术手段领域,使我们对交通的理解越来越丰富;服务手段不断丰富,未来在人们能接触到的所有信息化终端上都将能找到与交通相关的信息;纵横协同水平不断提升,随着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归拢到新的交通运输部管理,相互之间在政策、机制层面协调的难度要小得多。

智能交通的网络属性逐渐成形

“路口派警察,路边派城管”,这是多年来城市交通管理的常态。有了智能交通,这种常态将被彻底打破。专家指出,首先,智能交通需要一张交通状态感知网络,这是智能交通的基础。通过这个网络,我们能了解交通的实际状况,从而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指挥。其次,智能交通需要一张交通控制网,这是使交通能够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具体到道路交通,就是红绿灯的控制,不是控制一个路口的红绿灯,而是把整个区域的红绿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又比如对于航运来说,那就是航标灯,而对于火车来说,那就是行车信号和行车控制系统。最后,智能交通需要一个交通服务网络,包括交通本身的服务和交通信息服务。通过交通状况感知网络,我们可以形成交通全景信息,从而借助交通服务网络对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指挥、事件救援、运营监管、多式联运这些业务的支撑,使我们最终建立起现代交通信息物理系统。依托这样的系统,我们在指挥中心就能看到和实际现场完全一致的情况,使得交通管理能够在更有效的技术支撑条件下实施。

据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副主任张可介绍,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于2010年年底建成,其定位在四个“中心”——权威、全面、实时的交通数据中心,交通运行状况的监测预警中心,多种交通方式的运行协调中心,以及统一对外的综合交通信息发布中心,从而实现运行监测、协调联动、决策支持与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这个中心在交通状态感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截止到现在,已经整合接入行业内外27个应用系统、6000多项静动态数据、6万多路视频,目前静动态数据存储达到10T以上,每天数据量达30G左右。总体来看,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对北京市综合交通运输监测的条件和能力,也为下一步构建人车路环境协调运行的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协调体系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不仅在全市6.67万辆出租车上装载了GPS,可以掌握每一辆车的每一笔运营交易,并采集了地面公交运营状态数据、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动态进出站数据、两客一危GPS数据,还与民航实现了信息共享,掌握了动态的航班到发和抵离港的旅客数据。该中心还对城市路网运行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了每分钟计算每个路段的平均速度,以及基于这个平均速度去生成全市城市路网的交通指数。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大力推进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为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持。比如交通委网站、微博,交通广播早晚高峰现场连线等。在特大自然灾害和重点活动期间,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也开展专项的监测,为决策层提供信息,同行业内外部门进行联动,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智能交通对信息通信业需求强烈

正是由于智能交通具有如此明显的网络属性,智能交通对通信的需求,在感知、控制、服务各个层面都是非常强烈的。现在的感知设备五花八门,通信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感知设备和通信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也因此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时的首要问题。另外,从控制的角度来讲,交通控制网络和传感网络对通信的要求是不太一样的,前者更强调安全、可靠。从服务网络方面看,主要还是对通信带宽和安全的要求比较高,另外也存在互联互通问题,因为交通服务手段多种多样,用户接收的方式也各有差异,数据流量、数据流形式、数据量的实效性都不一样,对网络的要求也不一样。值得强调的是,尽管现在3G网络的应用已经比较多了,但是对于智能交通的要求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在采集道路和路口的视频信息时,3G网络已经暴露出带宽不足的问题。

面对智能交通的广阔发展空间和对信息通信的强烈需求,电信运营商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据了解,中国联通已经推出了车联网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它不同于普通的车联网平台,中国联通作为信息化提供商、集成商,没有去做一个传统的CP给车辆直接提供服务,而是作为一个支撑平台,希望把SOS救援服务、呼叫服务、内容提供服务整合起来,一起推向车企和需要服务的人,打造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的产业链。在物流领域,中国联通建立了由56个核心节点构成的企业云平台,推出了物流云平台服务,为交通物流企业提供基于移动OA的销售管理、车辆管理应用系统,并和企业的内部系统进行对接。

中国电信在2012年就与交通运输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交通信息化规划行业信息技术、研发基础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建设,在交通信息化行业应用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国电信已在上海、南京建立了两大交通行业信息化研究基地,以及针对乘用车、商用车市场,结合预装、后装不同需求打造的专业交通信息服务团队。其中,上海基地主要聚焦乘用车前装业务,携手上海市政府共同建设车联网基地,积极开展与各大汽车厂商的战略合作,已与上海通用、深圳BYD等开展合作。日前,中国电信车联网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在江苏无锡首发上线,无锡、南京已有2000余辆汽车安装此系统。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应用阶段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