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被认为是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全球第三大新经济增长点。近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再度引发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这是一套由我国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是我国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实现了天上卫星和地面管理系统的“天地对接”。
然而,这种对接不仅停留在其自身系统层面。这套系统的价值更体现在通过天上卫星的服务能力,向地面提供导航、定位、授时等应用,从而为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一场“天地对接”的盛宴。那么,北斗系统已经具备了哪些服务能力,备受关注的产业链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天地对接”的落脚点在哪里,北斗系统和电信业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主任杨宝峰。
服务能力不输GPS
北斗系统是国家战略的选择。一直以来,美国主导的GPS系统在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然而,随着安全问题的频发,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的国民经济各领域在安全问题上如履薄冰。正如杨宝峰所言:“做不到自主可控,就要受制于人。”
1994年,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系统。这套系统由我国独立自主建设并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整个建设共分为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建设目标。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双星定位系统,这套系统于2003年已经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第二阶段是建立区域系统,该系统于2012年12月完成建设并正式启用。目前,这套区域系统能够为东经55度到180度、南北纬55度区域内提供连续的卫星导航和授时服务。具体而言,北斗系统目前服务的区域东临中途岛,西至阿联酋的迪拜,北抵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城,南达新西兰的奥克兰群岛。
除了上述区域,北斗系统在我国及我国周边区域还能提供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服务。此外,目前基于北斗系统的地基增强技术已经获得突破,湖北省大部分地区能实现米级卫星导航服务。同时,在测绘等高端应用领域,基于北斗系统的地基增强系统可实现厘米级的卫星导航服务。杨宝峰表示:“与现在主流的GPS系统相比,北斗系统在区域服务的精度和能力上基本与之相当,特别是在我国区域内的有源定位服务,北斗系统则更能体现出特色和优势。”
北斗系统不仅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而且将成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并成为我国信息产业中的一个倍增器。随着北斗系统产业化序幕的拉开,一个围绕该系统的产业圈将形成,这个产业圈将带动应用、终端、芯片、模块、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数据显示,到2020年,北斗产业有望塑造一个5000亿产业的市场。
同时,北斗系统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结合,将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这些创新能够激发应用潜力,拉动围绕北斗系统的信息消费。杨宝峰举例,比如北斗系统与电信技术融合,就能产生室内导航、室内定位等新型应用。他还透露,北斗系统正在与电信运营商探讨合作事宜,运用北斗授时支持运营商的时间系统,并为运营商的用户提供导航服务。
杨宝峰预测,未来,北斗导航将像水、电一样,成为国家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当北斗系统得到国家和大众的重视和认可后,通过对系统精度和能力的继续改造,对其信息增值服务的不断升级,真正为生产生活带来价值,让人们产生主动使用的愿望。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化的运营,打造和谐发展的环境,让整个产业不断产生价值。在此基础上,北斗系统也能像水、电、通信一样,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基础性服务。
迎来产业化发展好时机
在我国,GPS已经有20多年的使用历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而北斗系统产业化的帷幕刚刚拉开,面对的就是“主流”的挑战。于是,一些疑问开始指向北斗系统:产业链成熟了吗?芯片、终端能否跟上产业推进的脚步?使用成本会不会过于高昂?
对此,杨宝峰表示,北斗系统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快速应用的阶段。北斗系统的服务能力、服务方式、服务条件、应用条件等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各类终端的生产能力已经具备,自主研制的芯片模块也已经基本完成,并在不断自我提升中;与之配套的应用软件、应用方式也都已经成熟,具备了很好的应用发展条件。杨宝峰补充说,其中,系统的服务能力是关键,北斗系统的建设团队在保障其持续运行和提升服务能力方面仍在做不断的努力。
此外,国家层面的推进、地方政府的重视以及人们认可度的提升,又为其产业化的推进加了一把劲儿,可以说,北斗系统正面临产业化发展的好时机。
政府主管部门高度关注这一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这一点可以从相关部委的政策规划中得到体现。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共同起草了北斗产业中长期规划,对未来10~20年的北斗产业进行总体部署。工信部正在联合相关部门抓紧建立技术标准、体制标准等与北斗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标准体系,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移动通信领域北斗系统标准的完善工作,下一步将快速推进大众领域的北斗应用。此外,科技部、交通运输部也对北斗系统的推进工作进行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