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城镇化的科学路径和渐进平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31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1531
三、资源聚集,促进经济社会集约发展

集聚资源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基本内核,统筹发展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主要目标。

(一)农村耕地资源集聚。保有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基本任务。一是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村庄搬迁复垦,经过统一规划和综合整理,建成规模成片的优质“大田”;二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田集中成片,便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利于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三是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现代化种植,可以减少化肥投入、农药喷洒、秸秆焚烧等传统作业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四是有利于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土地行政管理。建设大规模连片的农田,可以有效提高耕地保护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控性。

(二)建设用地资源集聚。建设万顷良田工程,必然带来建设用地资源的集聚。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途径,把农村散乱、粗放、低效的建设用地,复垦或调整置换成建设用地。按照建新拆旧、集中集约的要求,把农民整村转移到中心镇以上,建成公寓式住宅,可以节约70%以上的建设用地。假若每年搬迁1个村,以一个村3000-5000人测算,平均能够挂钩置换出700-800亩的用地指标,相当于一个县1-2年的指令性建设用地计划总量。如此可“一举三得”:一是充分缓解土地资源硬约束;二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三是减少基层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发生。

(三)劳动力资源集聚。当前,农村劳动力收入结构、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收入不再来自农业,大都就业不在农耕,而在城镇打工。由于现存散居模式下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大量劳动力无序流动,农民打工普遍异地。就打工农民而言,颠沛流离独善其身不易;从地方政府来说,资源分散兼济天下亦难。这种以自发为主的、分散无序的劳动力流动,使人力资源的优势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由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引发的住房、医疗、就学等社会问题。有计划地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将村庄向中心镇以上集中,带动大批的农村人口向乡镇以上转移和集居,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同时,实现劳动力供需贴近,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四)市场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集聚。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大量的农村人口,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人口的持续集聚,会不断产生新的、更多的消费需求。特别值得关注和反思的是现行公共服务资源效用,我们沿袭维系陈旧落后生产方式遗留的散居村落模式,把道路修遍祖国大地,电线、电话线、电视电缆、自来水管铺遍祖国大地,还可能将垃圾处理、污水管道等等设施送遍祖国大地,算一算资源耗费,看一看利用效率,想一想投资效益,研究一下其未来效能之意义,答案不言自明!人口的城镇化集中居住,不仅形成市场需求积聚,更能极大地节约公共服务成本,减少或避免现实存在的大面积低效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

四、统筹渐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基础性转变

具有政治经济人文特色的村庄应当保留保护,一般纯农业性的村庄则将逐渐集聚到中心城镇;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耕地向集体组织集中。

(一)集中有效性投入。要改变当前农村“撒网式”的公共投入和财政补贴状况,要控制对村一级的考核检查,控制条线部门对村级看似亲农爱农实际极少利用的硬件投入的过度要求,防止在民生工程的金字招牌下制造出许多比形象工程更加浪费的隐性形象工程。应当引导和促进人财物更多地向中心镇有效集聚,形成辐射农村的市场平台。帮扶农村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需要“授人以渔”。“授鱼”,应限于特困群体的生计支撑;“授渔”,是惠及全体农民的城镇市场功能,目的是为农产品流通提供顺畅的通道,为转移农民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如果有计划地将各项支农财政资金,集中有效地投到重点中心镇建设,必将促进四大要素资源的逐步集聚,彰显资源集聚的倍增效能。

(二)减少过程性浪费。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住房经历从草房到瓦房、到楼房甚至别墅的多次变迁,客观反映了农民逐步富裕的历程。然而其间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过程虽有多次GDP的光荣记载,却无物质财富的现实存在。这种短期重复建拆行为,当可冠之以“过程性浪费”。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大力推行简单“新村建设”的做法很值得商榷。从经济视角看,“新村建设”并没有改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失配状态,而且还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空关新房的建设,无疑会产生新的“过程性浪费”。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直接将工程区农民转移到中心镇以上,省略了“小村变大村”环节,在目标规划引领下有序形成有效集聚,可以避免或减少新农村建设中的过程性浪费。

(三)把握引导性措施。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关系到群众的切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应妥善解决好项目区农民的土地补偿、社会保障等问题。防止因补偿不到位或强行实施而引发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在政策导向上要体现差别化,占用耕地资源与享受城镇保障不可同时兼得。在土地用途管制方面,农业、工业、商业土地的用途由政府管制,不同用途变更产生的收益当属政府,用于社会,造福全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虽难富裕但有所依,失地群体往往是顺应大势顾全大局,应当给与更多利益,确保他们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加强政策引导,才能减少推行操作上的困难,顺应农民转移的意愿,保证工程可持续实施。

(四)有序协调性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基础性转变,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渐进性工程,需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逐步完成,必须统筹协调,有计划有步骤施行。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既可以选择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建设用地需求相对较大的地区先行试验;更赞许在本地区最为贫困,改变状况最为迫切的村庄进行试点。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必须由县、市政府主导,国土资源、财政、农业、建设、水利、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协同作业,共同实施。三是坚持统筹城乡,以农为先。欲修广厦万间,先建万顷良田。工程要将建城与建田结合起来,以建成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为起点和重点,城郊的土地安置居住,远郊的土地建设万顷良田,并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的创新探索,蕴含着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旨在对一产的着力提升、作二产的有效支撑、促三产的繁荣兴盛,稳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性转变,功在当前,利在长远。有序推进这一宏大、务实、艰巨、渐进的历史性工程,必将促进城乡资源配置渐趋合理,二元结构矛盾顺势破解。在农村耕地连片有效保护,农业现代化成功推进,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的同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乡居民共享科学发展的丰硕成果,同瞻中国特色的美好愿景。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