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向互联网转型并不是容易的事,而IT向CT转型则相对容易。
电信业处于新一轮变革之中,转型创新迫在眉睫。全国的非话收入已经占了到电信运营收入的半壁江山,互联网业务已经成为了电信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以IM等无需牌照的方式正在分流基础电信业务。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不仅是网络设施和技术的演进,带宽和使用方式的变化,还会带来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因此,电信运营商需要完成从被管道化到智能管道的转型,通过感知用户、感知网络资源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服务。
运营商当思转型
目前,电信运营商业务开展遇到一定的危机和阻碍。首先固定电话用户在减少、固网通信在下滑。与此同时,很多IM电话以互联网网费包月的方式进行收费,如此一来运营商通讯费方面的收入大大减少。这样的现实情况要求运营商进一步改进内部管理,通过挖掘内部潜力,使用户感觉到更大价值的服务,将外部的挑战转化为内部改革的压力。我认为这些压力与阻碍的存在,迫使运营商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
整体上看,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是国资委管辖的,国务院国资委现在对运营商保值增值方面下达的任务压力较大,某种意义上这些自上而下的压力让运营商在创新研发上不敢迈出大步子。。
其实如果从国家管理角度,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提出保值增值应要求是利好的,但是面对市场竞争环境,我认为,运营商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创新上而不仅仅是保值增值上,这种创新不光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走出竞争环境所带来的经营困境。如果完全是被动地完成保值增值目标和任务,运营商在经营上很难有所突破。
同时,运营商如果希望转型成功,那么就需要打破原来利益格局。而这样一来运营商内部的传统利益分配模式肯定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并不是一个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态度与意愿层面的博弈问题。
此外,运营商还面临很多其他的压力。电话是增值业务,过去只能由电信运营商经营,现在在微信等IM业务中的电话已经被作为数据业务出现,从这一意义说,很多互联网公司也能涉足于传统的电话业务。而且在三网融合大背景下,运营商面临着与广电的竞争,但事实是,在IPTV业务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电信运营商获得牌照。
其实这些问题的核心都触及到一个机制与体制的问题。
我认为,机制体制问题是三网融合推进中的最大问题。三网融合中体制机制的障碍,并不是运营商自己就能解决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提供许多方面的帮助。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电信领域政策的颁布,对于民营电信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是截至目前,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电信领域的具体细则并没有出台。在目前的环境下,对于电信业务运营的新加入者来说,并非任何业务都能赚钱。即便开放了,民营企业也要考虑往哪个方向投资,所以无论从体制机制还是扶持性政策方面,我们都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运营商创新难
电信运营商是高技术人才聚集的地方。前几年,很多博士生都愿意到三大运营商工作,它们聚集了大批高技术人才,基础电信行业是高技术行业。其实就基础电信行业而言,我们的技术人才并不匮乏,管理人才也逐渐增多,但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要看这些进入基础电信行业的高端人才有没有更多的创新思维。
运营商的创新很多时候是跟产业界结合的。在产学研用的合作中,运营商是龙头。系统产品供应商、终端供应商、芯片供应商等都是围着运营商进行发展经营的。但是中国的现实是,如果没有产业界的创新,运营商自己的创新能力较低。而只有运营商这个在电信产业链上占据龙头地位的角色做好创新,整个的电信行业才有未来。
中国的网络用户数远远超过国外,不少国家通信网络可能只有一类标准,而中国却可能是多类标准。全球三大类3G标准在中国都有网络,这样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建设和运维难度比较大,无法直接从外国照搬。例如TD标准国外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中国运营商还得自己探索。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而且最近这几年都加大了研究力度。从另一方面看,既然我国与国外有很多客观情况的不同,那么我们的运营商自主创新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这几年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重视专利的研发,参与并主导了一些国际标准,取得了不少成绩,获得了国家的一些科技奖励。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也作了一些探索,这对电信业转型升级和提高整个行业竞争力是有好处的。
但是,电信运营商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可能面临一些障碍。首先,运营商保值增值的压力比较大,如果把资源投在科研上面,运营商在短期是见不到显著业绩提高的,甚至可以认为运营商投入科研的资源越多,当年运营商的业绩受影响可能会越大。在国务院国资委的考核中,当年的业绩占很重要位置,一定意义上,运营商将会更多关注当年怎么赚钱,这影响了对科研长远的投入。
与此同时,电信运营业本身是可以进行全球化尝试的。国外有些运营商全球化做得很早,很多都是跨国电信运营商,像法国电信等。我国运营商在全球化布局方面走得比较慢,它们很少到国外收购外国电信运营商,只有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收购了一个小规模的运营商。我国运营商在这方面很谨慎,因此可能失去一些机会。
转变身份
很早之前,运营商就提出要从单纯的运营商向综合服务的运营商转型。当然,他们确实做了一些工作。
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是运营商做的第一步。原来运营商下面有不少做网络业务服务的开发公司,一般位居于省公司之下。
最近,运营商要把这些开发公司集合起来,成立集中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希望互联网公司能做大,毕竟像百度、阿里和腾讯这些公司的市值紧逼甚至超过电信运营商。
当然,运营商也在努力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中国移动开发了能够对所有资源精细化管理的软件,包括细化到一个机房、一个端口、一个用户线路,细化管理后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租用电路的要求;中国联通开发了用户上网管理系统,能够提供详细的用户上网清单,不仅为了更科学合理的收费,也使联通能够很好地掌握自身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中国电信提出智能管道的思想,以差异化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总之,运营商都希望从多个方面改善经营管理。
但是也应该看到,传统的运营商管道并不适应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大拓展了业务类型,不同的业务在使用业务时长、行为方面是有很多差异的,而传统的电信网络在计费模式和服务质量的提供上,还没有充分反映用户的不同体验需求。对此,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通过不同方式应对OTT服务的快速发展。
其中,中国电信以“去电信化”的思维,提出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与应用的参与者;中国移动则聚焦移动互联网,优化资源利用,建立了网络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将全网资源细化到机盘和端口给予统一编号,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中国联通则选择了构建业务生态环境,创新业务产品,创新服务渠道与生产管理组织。
就目前的成效而言,产业转型升级还没有真正达到运营商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这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当然,不单单是我国的三大运营商,国际上电信运营商也如此。
一般来说,运营商向互联网的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而IT向CT的转型则相对容易。
相信在十八大之后,运营商转型力度会更大,电信改革步子也会更大。不过转型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