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遍地开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投入到实际运营中。然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尽相同,让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来指导智慧城市建设。
不久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成立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该联盟汇集了多个典型的智慧城市代表、主流ICT企业、城市管理和信息技术权威专家。近日,该联盟在北京举办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意见征集与研讨会,旨在共同探讨智慧城市发展情况,交流建设实践经验,修改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自上而下的积极运作
立冬时节,北京处处都是寒意,但寒风阻挡不了人们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前来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包括中国电信、中国联通(600050,股吧)、IBM、微软、华为、太极、软通动力、首信、东软、华迪、清华同方、北大方正、大唐电信(600198,股吧)、中国智能交通、中标软件、中电兴发、广州杰赛、华三通信、超图、大连华信、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等22家IT企业和相关单位。
作为我国政府主导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建设俨然成了一个“聚宝盆”。由于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需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因此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更多企业群策群力。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冯钢介绍,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了要引导和促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此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为了全面了解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状况,保证智慧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已委托相关单位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并正式印发了《关于征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意见的通知》。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已组织开展了评估指标的意见征集活动,并在今年筹备成立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该联盟旨在打造一个智慧城市产业整合、力量汇聚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成为各级政府在智慧城市领域开展工作的支撑平台,成为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政策、标准研究以及工作推进措施制定的重要智库,成为维护智慧城市领域行业秩序和行业自律的平台,成为智慧城市典型应用和优秀解决方案的宣传推广中心。”冯钢表示。
据冯钢介绍,中国智慧城市工作联盟成立后已进行了多方面工作,包括汇集整理各级城市对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意见;不断向重点企业征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意见;根据各方意见,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积极邀请典型代表城市、主流ICT企业、城市管理和信息技术权威专家加入联盟,同时请联盟成员和专家在其擅长领域进行评估指标的细化和建设指南的编写工作,并将于2013年1月发布正式的评估指标体系;启动“智慧城市体验与培训中心”建设等。
评估指标应有针对性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在SMART理论模型之上。SMART模型包括服务、管理与运营、应用平台、资源、技术5个方面。其中,资源和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属于投入层内容;应用平台和系统是建设智慧城市最直接的产出物,是产出层;管理是指采用智慧的管理手段助力城市的规划建设及后期的运营维护,服务主要是指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服务和管理两者构成了绩效层。在此基础上,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分为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3个一级指标,包含网络环境、技术准备、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建设过程控制、运营管理模式、智慧服务覆盖度、获取便捷性、处理效率等9个二级指标,共45个考察点。”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价咨询中心总经理王理达对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作了阐述。
对于这个初稿,与会专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IBM政府事业部智慧城市构架师刘宝华认为,建设智慧城市要从国家的经济产业发展、人才、智慧治理、网络传输、环境保护以及居民幸福指数出发。
“应该先明确智慧城市的本原,然后再落实评估指标。”华为企业网UC&C咨询部部长杨鹏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分为3个阶段:一是概念创新阶段;二是实践创新阶段;三是规范化建设阶段。他建议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应围绕基础设施、平台、应用3个层面设计。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尚志也认为,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部门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关注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是从组织层次上,从城市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全局性、前瞻性规划,形成政策、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二是从技术层次上,理清城市的建设需求,确定城市的技术路线,提高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的应用率。
多层面量化指标体系
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理清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处的不同阶段后,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应从多层面来量化,这是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
中国电子学会健康物联网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宋瑜表示,要从技术层、指标层两个层面来做好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工作。“在技术层面上,一是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应该和现有正在做的各种各样的标准进行衔接和结合;二是评估要和生产规范结合起来;三是评价规范要和投入产出结合起来。在指标层上,一是要增加对大的应用板块的评估,如智慧健康;二是鼓励大的数据库的建设;三是推动大的应用平台的建设;四是完善应用的服务功能;五是考察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陈道新也表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要进一步细化,例如在感知方面,落实到单位面积应布置多少个感知原件和传感器;在接入互联网后,应开放给企业和市民浏览控制的感知有哪些;指标所采集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市统计单位统计的口径要一致,方便厂商实施;由于城市差异性的存在,希望设定一些相对性指标,鼓励各地智慧城市建设。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各种应用平台综合起来还面临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一、需求不统一,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存在行政壁垒等。”对于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支持中心总裁门杰认为,应该考虑不同的地区、城市的特征,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进一步细化,既要满足共性也要充分考虑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