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别被理想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17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1660
核心提示:自今年3月,我国第一个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以来,各部门和各地方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但是,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存在区域不协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规模不匹配及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发展速度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怎样用系统的思维通过系统规划将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有机结合,进行统筹协调?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自今年3月,我国第一个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以来,各部门和各地方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但是,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存在区域不协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规模不匹配及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发展速度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怎样用系统的思维通过系统规划将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有机结合,进行统筹协调?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1 功能失调、器官受损,如今这些症状已经不只出现在人的身上了。快速发展的城市,正被质疑患上同样的疾病。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等“城市病”。 以北京市为例,2009年实际常住人达197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1800万人的人口规模控制指标。2012年底这一数据又刷新至2069.3万,人口严重超载。目前北京的人均水资源不足100立方米,雾霾和交通拥堵更已成为困扰北京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问题。

反思:现有的城市在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过程当中,如何缓解已经患上的程度不等的城市病,如何避免未来形成的众多的新的城市不患或者少患城市病?

短命规划怎么指导长远发展?

“我们在回顾和反思目前城市普遍和大面积的患同样的城市病,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城市的规划出了问题。”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校产办主任黄桂田说。

黄桂田认为,目前城市规划的主体太单一。在一些城市,现有的城市规划基本上只有一个城市空间规划。众所周知,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在规划方面至少要包含经济、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甚至还包括空气动力学等方方面面。而目前仅仅将城市规划当作空间布局的规划,就显得太苍白、太单一。而且现在的城市规划时效性太差,长远性、战略性严重不足。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当中,体制机制前期研究的缺乏,被业内专家认为是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短板,影响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非常多,“首先就要解决规划的体制机制问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全说。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回顾世界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受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的制约和影响,其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推进。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认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进程既要积极稳妥又要扎实有效。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当被视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而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和反思过去城镇化的道路,新型城镇化它一定是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李德全认为,这种协调发展,包括利益关系的协调,包括资源供给的协调,包括不同地区的协调,包括全体人民发展状态的协调。“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施齐备、规划良好、建筑安全耐用、城镇效益较高的城镇化,应当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城镇化,应该是绿色生态的城镇化。”他说。

“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首先进行统一规划,规划的功能要满足城乡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城市与农村良性结合,大城市和小城镇良性结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说。

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只有科学的路径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泛华集团董事长、全联房地产商会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分会会长杨天举认为,在顶层设计方面,要根据这个地区的资源环境要素情况,来研究区域战略发展和产业发展问题,从而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与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统筹。

2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在2002年国务院立项时的投资估算是1240亿元,随着工程的进展,预计通水后直接投资将达到3500亿元。众所周知,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一种必然,而人口的迅速集聚必然导致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严重不足。诸如南水北调的调水工程之所以存在,正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口、产业等现存的城市容量大大超过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造成的。

反思: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生态控制的同时,进行城市资源承载力和发展规模的匹配控制?

缺乏产业支撑何来城市定位?

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3.7%,高速的城镇化带来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城镇化速度最高的时候,每年人口向一线城市集中的速度也仅是我国的1/10。数据显示,日本东京人口集聚速度发展最快的时候一年增加20万,而现在北京每年人口增加达70万。

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给出的答案是“切实发挥规划的产业指导。”

“在以往的城镇化的道路上,我们依赖于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各地都在招商引资,结果导致城市产业同质化和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其突出表现为‘大而全’、‘小而全’,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趋于缩小,产业的地域特征不明显,各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行业和产品生产的空间分布平均化,集中度下降,相互间缺乏应有的分工与合作,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加剧。” 王钦敏说。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全认为,就大的产业布局来讲,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家层面的产业布局,应当有国家级的产业布局规划,而后制订城市群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城市群规划应当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产业布局应当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紧密联系,而不是各地区不看自己的自然资源条件,一窝蜂上,只要能够把资金引来就是好的。

城镇化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引起的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准确的产业定位。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不能提供就业,不管造出多么好的新城,不管马路多宽,楼堂馆所多么亮,城市也只能沦为空城。因此,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指出,新型的城镇化不能只造空城,我们要准确地定位其产业支撑。必须要摒弃那种没有产业支撑,只靠房地产开发的这种城镇化。首要的就是要研究你的城市发展战略,把握好你的资源和你的就业特征,确定好你城市的定位。其次,就是要选择好你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要在一定的区域里面研究你的专业化定位和分工协作的关系。我们的城市规划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的结合,城镇规划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做空间规划,要研究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规划要衔接,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城市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生态建设,做到宜居宜业。

在泛华集团董事长、全联房地产商会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分会会长杨天举看来,由于目前城市没有找到资本差异性,才导致产业雷同的现象。“只有根据资源环境、人文情况和资本结构等诸多要素,找到城市的主导产业、核心产业,诊断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才能形成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3 尽管新型城镇化提出农民工要市民化,但是农民工去哪儿是最大问题。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报告,中国过去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主要在大城市,而小城市人口数量比重在下降,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数量,从2000年的353个,减少到2010年的258个,吸纳人口比重从18.52%,下降到2010年的10.31%。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就是,小城市并没有很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没有产业特点且基础设施薄弱,因此没人愿意去。

反思:发展中小城镇则是重构城市体系、优化我国城市化空间战略布局的关键抓手。那么,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让小城镇有所作为?

小城镇能否有番大作为?

中国当前由农村向城市人口转移数量之多,是全世界没有的,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的,这么庞大的城乡人口转移,不可能靠沿海少数发达地区来承担,不可能靠几个城市圈来吸纳,不可能靠少数大城市来吸纳。

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村镇司司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兵弟认为,小城镇应该是主要出路,这是一个大战略和一个大思路。

数据显示,德国城镇发展97%,70%的人是住在小城镇;美国的城镇化84%,50%的人是居住在小城镇;英国只有9%的人居住在城市核心区,大量的人口住在周边的小城镇。“小城镇化应该放手一击,首先要确立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应该符合各地区的实际。总的概括来讲,应当是富足小城加特色小镇加美丽乡村。”为什么这样说呢?李兵弟解释说,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中国城镇化道路,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为小城镇留出一个发展空间来。在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后,应该多保留县级市,更多地让小城镇有发展的空间,有发展的治理空间。

回顾过去几十年城乡发展的历程,从城乡分治到城乡主导再到如今形成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都是基于一个理念,即“城乡平等”。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小城镇如何因地制宜,走自己的路,成为业内关注的问题。在采访中,业内专家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跟原来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不同的。让小城镇具有完整的城市发展功能的同时,小城镇的发展应该是内部的循环,而不是像大城市的发展依靠人口引进等外部的要素。这样才能走得更加有特色,也可以避免诸如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向小城镇蔓延。

目前,我国有650多座城市、15000多个乡镇及260多万个自然村落。数据显示,2002年~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不能让中国的自然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同呼声。如何让传统村落活起来,让那里的人们享受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成果,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一些专家认为,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要让原住民参与到保护和开发中来,并公平合理地分配收益,才能保留传统村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人情味”,这才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理想化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