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今年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以“六个强化”扎实推进规划布局城乡一体、产业发展城乡互动、基础设施城乡对接、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就业保障城乡均等、社会文明城乡共建,全面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水平。
强化城乡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全盘谋划,统筹规划。按照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山东省住建厅的要求,委托山东师范大学课题组编制《泰安市城镇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在编制工作前期,组织课题组对泰安市辖2区(泰山区、岱岳区)、2市(新泰市、肥城市)、2县(宁阳县、东平县)进行现场调研工作,密切配合编制单位完成资料收集,及时召开座谈会,适时调度编制进展情况。现《泰安市城镇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送审稿已完成,为开展“提质加速,城乡一体”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材料支撑。根据山东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泰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泰安市《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科学指导全市城镇化工作顺利开展。
强化设施建设,提升承载功能。围绕打造“人文生态泰城”,以城市片区为面、以市政道路为网、以河道治理为线,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速度,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全面增强城乡的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近3年,投入110余亿元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区基本形成“十纵十横”主干路网。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建有污水处理厂10座,生活垃圾处理场6座,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4%、100%。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开始起步,建成村镇污水处理厂(设施)100多个,村镇生活垃圾中转站(设施)68个,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强化要素保障,助推社会和谐。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公共服务农村全覆盖,完善民生保障,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泰安市委、市政府通过政策优惠、财政倾斜、土地支持、制度保障,构建起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限价房等多种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至2014年第二季度,该市共完成农房建设23.8万户、危房改造6万户。把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相结合,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就业促进体系,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69个乡镇全部建成了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95%的行政村或社区建成了农村文化大院,农民群众搬进新社区、过上新生活,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强化环境整治,改善城乡面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环保理念引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突出园林绿化、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3个重点,优化城乡环境面貌,实现由“以环境换发展”向“以环境促发展”的转变。以城市规划区、镇街驻地、中心村及省市乡三级干道沿线为重点区域,突出主要街道、河道、景点、住宅小区和城乡结合部5个重点,集中用力,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几年来,共安排资金2898万元,对整治成效明显的村庄给予了奖励,先后有69个乡镇235个村庄列入了省、市级整治试点。
强化示范引领,促进小城镇发展。积极发挥示范镇引领示范作用,全市小城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农民非农就业中,有60%以上的农民依托小城镇创造了就业门路。全市有国家重点镇13个、省级示范镇10个,市级重点发展镇15个。结合工矿产业、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明确了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坚持园区与镇区融合,突出产业支撑,鼓励示范镇与周边乡镇共建共享,进一步扩大小城镇的规模,实现产业集聚。
强化片区开发,着力城中村改造。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提升老城、改造旧村、拓展新区的发展思路,逐步拉开了中心城市发展框架。特别是2012以来,进一步加快了区域规划和组团开发步伐,泮河水系片区、高铁新区片区、城中村片区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展开。市区启动了高铁新区、冸河公园、新华、恒大等17个片区建设,把城中村纳入城市片区进行整体运作,打破原有街道、村(社区)之间的区域界限,以道路、河道为界,将相关村合并,实现旧村与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