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兴文县作为宜宾市最偏远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近年来,兴文县经济发展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发展“新型城镇化”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解决好“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对于加快兴文县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兴文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启示,对推进兴文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三点对策建议: 一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支撑能力;二是改革不合理政策制度,为推进城镇化注入“强心剂”;三是加强公共基础和服务配套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效益。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支撑能力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特色产业主导,巩固壮大金色专用粮食和烤烟、绿色林业和蚕桑、白色生猪、黑色乌骨鸡等农业“四色产业”规模。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种(养)植,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和贸易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龙头景区带动模式,围绕旅游发展主轴,大力发展生态型庄园经济,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按照“立足一个资源优势,围绕一个产业链条,抓好一个注册商标,带动一批特色品牌”的思路,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申报注册商标,加快产品更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运作,放大品牌效应,提高兴文农产品知名度,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业品牌。
2.发展提升优势产业
依托矿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发展工业园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掘矿产资源优势,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围绕宜宾作为重要能源基地和泸州作为成渝经济区唯一大型煤化工基地的机遇,主动发展能源产业和煤化工“补缺经济”,大力发展煤炭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始终抓住稀缺资源,利用兴文硫铁矿独有的储量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建立硫铁矿开采和精深加工技术孵化器,着力解决硫、铁、高岭土、钛的综合利用问题。利用国家“十二五”期间限制新增硫酸产能发展政策机遇,依托攀钢集团、佰瑞德集团等企业整合推进兴鑫化工、硫磷化工等企业入园和技改扩能,硫磷资源精深加工,做深硫铁循环经济。积极开发盐卤资源,完成岩盐资源详探资料,以国内大型氯碱化工企业产业转移为契机,逐步形成以化工为主,热卤温泉旅游产业、盐泥建材为辅的岩盐资源综合开发产业链。集中发展产业集群,优化园区定位与产业布局,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引导工业向园区集聚,不断提高工业的集约发展水平,着力打造以煤炭加工、硫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最优的资源配置给好企业、好项目,主动出击,招大引强。以煤硫资源开发、城镇建设、旅游发展为重点,加强以园区为主的招商平台建设,发挥政府组织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创新招商方式,做好项目包装推介工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成功率。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审查机制、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全县上下招商引资积极性,实现招商引资量的突破、质的提高。着力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投资政策,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营造“政策更优、审批更少、门槛更低”的政务服务环境,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强银政企合作,创新政府融资服务模式,打造良好、和谐的中小企业融资生态环境,促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3.规范第三产业发展
首先是发展能带动城镇经济整体发展的特色旅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工程咨询等生产服务业,其次是发展能够提高镇市生活质量的社区服务、教育、文化、卫生、通信、交通、餐饮、娱乐等生活服务业,最后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新经济成分等。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实现“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综合型旅游”转变。坚持以兴文石海为龙头,把“休闲化”作为兴文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切入点,促进旅游“快进慢出”,建设“川南旅游环线最佳目的地”。按照整体功能分区布局、分步实施原则,推动旅游产业由石海和僰王山景区观光为主向景城一体、多元协调发展转变。进一步完善石海景区功能和服务项目,力争将僰王山打造成AAAA级旅游区,建设大坝喀斯特水乡和九丝僰王城,构建“一海一山一水乡一王城”旅游精品。以新坝水库建设为契机,围绕山林、田园、湖泊、乡村、湿地、苗族聚居地等多元化要素,建设苗族生态度假旅游区,针对成都、重庆及其周边区县的市民开发近郊游、周末游、短途游、度假游、乡村游、避暑游、户外游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涵,开发旅游商品,提升旅游文化,不断拓展旅游空间。
4.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系统考虑城镇与农村发展及城镇布局、交通网络布局,工业区、农业区、生态区布局的需要,在以县城为发展龙头的基础上,加大对偏远村镇和少数民族村镇的扶持力度,打破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各自为政,封闭式推进的老格局,分镇(乡)、村两级将全县所有村镇按发展状况统一进行排序,将发展靠前的村镇与发展滞后的村镇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捆绑帮带,确保全县村镇建设全面推进、整体提高。
二、改革不合理政策制度,为推进城镇化注入“强心剂”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
(1)加强农村教育的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要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要胜任非农产业的工作,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因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大多数适龄青少年不能就读大学,急需的是实现初中后接受多层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又要让学生获得就业所需的实践技能,避免抛弃基础素质的科学文化课程或不具备岗位实践技能这两种极端倾向。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以基础教育为先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支撑的农村教育模式,使广大农民走上基础素质教育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终身不断学习的路径,不断提高其基本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随着科技进步而带来的工作方式变革。(2)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农村各类地区都应保质保量、扎扎实实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杜绝新文盲产生的根本手段。目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突出的教育问题是如何巩固、扩大农村地区基本实现“普九”的成果,让农村初中的学生进得去、留得住,重点要处理好初中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导致初中教育阶段辍学的因素有两个: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学生厌学是根本内因。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学龄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形势政策教育,讲清现代工业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职业技能,使他们增强本领恐慌感,增强学习的紧迫性和自觉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对教职工的培训、选拔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职工待遇。对到城镇务工人员的随带子女应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取消择校费等歧视性收费,力求实现城乡居民子女受教育机会均等,减轻农民工进城对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3)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随着社会的进步,城镇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目前进入城镇的农民工中存在着部分文盲、半文盲,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不到50%,低文化程度和缺乏职业技能的人显然难以适应城镇化集聚和发展的需要。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包括留守者和转移者)素质的政策,按照适需对路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和锻炼农民掌握适应城市需要的生产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养成与现代先进的城市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活方式、道德风尚和文化修养。同时,还需要加强创业、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小农”意识、打工意识和等待观望的心态,鼓励他们走出去,增强工作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积极调整就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