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特色浓郁的城镇如一粒粒珍珠,镶嵌在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彰显着地域个性,传承着文化记忆;
一座座功能各异的国家农业公园里,整洁的村容村貌、绿意盎然的田野风光与古朴的民风民俗相映成辉;
一条条散发热带风情的绿道将城市、小镇、村庄串成一体,亦城亦乡的不只是风景,更是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这些都是海南省琼海市2012年以来,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田园城市”理念“绘”出的美丽图景。市委书记符宣朝对记者详解了有琼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不摊大饼,不逼农进城,不搞以城吞乡,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地形地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核心就是协调推进现代城市功能聚集提升并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城市生活的品质和田园风光的滋养,共同守望最纯的乡愁。
不到两年时间,人民群众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变化,初步享受到城镇化的实惠。与2012年相比,琼海2013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2%。其中,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量全省排名分列第一、第二。
记者近期走进这座被称为“海南东海岸明珠”的美丽城市,希冀解码琼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和经验,为同类地区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借鉴。
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
——绕开走规模扩张型城镇化的老路子,不再让广大农村湮没在城市扩张的汪洋中,使村庄的基础设施功能达到城区水平;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使市民感受到乡村的生活气息
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举办地,昔日的小渔村博鳌一夜成名。论坛当初为何要选择落户在这个连地图上都很难找到位置的偏僻渔村?论坛发起人曾说过一段话:“因为这里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人文环境非常好,湖泊众多、河流密布,热带绿色农业遍布田野,村庄掩映在绿树之下,民风淳朴。”
其实,在海南全省各市县中,琼海的区域优势和自然条件都不是最好的,不能和海口比大,不能和三亚比海。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改变近年来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小而不优,新兴服务业不成规模,财政支撑产业单一、过度依靠房地产的现状,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经过一番思考和论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人文优势,吸收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2012年,琼海市委、市政府把城镇化与国际旅游岛建设两大战略有机嫁接,提出“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理念。
“这是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之初就定下的基本原则。”符宣朝解释说:“不砍树就是保护生态的红线,不占田就是敬畏自然的红线,不拆房就是民生和谐的红线。除非是重要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政府不再拆迁农村房屋,而是完全尊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就地提升和改造,让农村就地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以这一底线思维为前提,琼海对全市进行整体规划,以市政府所在地嘉积镇为中心,分步推进其他镇场建设,形成1个中心城区、12个镇场区、上百个农村新型社区和居民聚居点构成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系。
在城镇化建设中,琼海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致力于把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战略有机统筹在一起,让农村和城市享有同等标准的基础设施。首先,就是加快完善城乡交通、能源、通讯、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把水、路、电等城市基本设施延伸到农村。2013年,琼海将超过80%的新增财力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在农村新铺设自来水管网239公里,6.5万人受益;完成20个村卫生室医疗业务用房,并实现全市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中原、博鳌、潭门等8个镇的生活垃圾得到全面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在嘉积镇数十个村庄的村道上,可以看到有序摆放着的垃圾桶,环卫工人开着保洁电瓶车清扫作业,垃圾收集压缩车和洒水车每隔2到3天进村进行垃圾收集和消毒处理。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琼海通过农村畅通工程、田园通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等配套设施,把城市、景点、公园、村庄、美食、民俗、历史文化、民居风情、生态景观等串联起来,通过对散落的村庄连片开发,把深藏于乡野的这些“明珠”串起来,保留住了最纯的乡愁呈现给游客。目前,规划长度300公里的绿道系统基本建成,涵盖了核心区最优质的旅游资源,包括嘉积周边9个镇,沿着万泉河绕行一圈。连接嘉积镇与博鳌镇的嘉博绿道长20公里,用彩色透水沥青铺就,宛如一条斑斓的丝带,悠然穿过礼都村、上埇村、多亩村等多个特色村庄,一路蜿蜒至博鳌风情小镇。
骑行其间,绿树红花清风相伴,满眼皆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一环。在琼海村级组织中,距嘉积城区最远的有80多公里。以前老百姓办一件事儿,要从村里到镇里再赶到城里,还要再跑几个部门。目前,琼海已建成运行148个基层便民服务窗口,集政务服务、涉农信息发布、法律咨询、科技务农和社会事务服务为一体,老百姓不出村、不出镇就能把想办的事情就地办好。优质服务促进社会和谐,2013年琼海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环境均居全省第一,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
城镇化的基础和关键是产业支撑。依托国家农业公园和风情小镇建设,琼海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最具借鉴意义的是,琼海将城镇化建设系统细化为“双百项目”,即100个政府投资项目和100个社会投资项目,通过政府投资同步引导社会投资。如潭门镇已吸引外来资金25亿元,潭门渔民文化广场、沿海主题森林公园、渔民新村等项目正在引领建设新热潮。
经验一:为保证特色城镇化的顺利实施,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同时,琼海从经费、项目、机制、人才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政府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整合交通、国土、建设、旅游、农林水等单位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实行公用事业“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资体制;科学策划项目,全市100多个项目形成策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局面;调配一批年富力强、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中层干部充实到乡镇班子,抽调国土、规划、发改、旅游、乡镇等单位业务骨干成立城乡统筹办公室,每周开例会统筹安排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形成便捷高效的服务发展环境。
国家农业公园是农民希望的田园,也是市民休闲的景区
——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变传统的行政村为经营村、变传统的耕作农业为观光休闲农业;农民由单一生产性收入转为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四项收入,增收扩面提速
嘉积镇北边的龙寿洋,是琼海市区面积最大的连片土地。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看中了这块土地,但琼海市委、市政府寸土未让,就地规划建设了一个万亩田野公园——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