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智慧城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新信息技术支撑实现城市管理全面透彻感知、智能融合应用,最终使得城管各环节全面深入智能、协同互通、联动作业。
7月2日上午,太原市并州东街,数字城管监督员石小英在片区巡查时发现一处井盖缺失。掏出手机拍照,打开系统上传照片并附以文字说明。3分钟后,一条关于并州东街井盖缺失的信息,传递至太原市数字化城管系统。10分钟后,系统后台启动了处置程序,通知相关责任单位。1小时后,现场处置工作展开……
2009年,太原的城市管理,就借助这样的科技手段实现了问题发现即时上报。这在太原市数字化城乡管理指挥中心主任王海滨看来,还谈不上智慧。直到2013年,该中心运用自己的平台启动了多项专题普查,这些普查结果最终运用到了政府部门的决策中,他才觉得太原市的城市管理中有了智慧的味道。
对城市供水水质实时监控、对城市供热温度实时监控、建立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这是太原数字城管更加“智能化”的愿景。从传统管理到运用科技手段,再到“智慧城管”,7月2日、3日,记者走近“城市管家”,探访城市管理科技助力之后带给百姓的生活便利,以及未来将带给我们哪些变化。
他们每天走街串巷被称为城市“啄木鸟”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戴着监督员的上岗证,用智能手机一路走一路拍。“煞风景”的建筑围挡、“灭不掉”的马路市场、“横七竖八”的电线、“眼花缭乱”的小广告……都是他们需要关注的,他们是太原市数字城管监督员,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城市“啄木鸟”。
今年47岁的石小英,是“啄木鸟”中资格最老的人员之一,北起并州东街、南至南沙河沿岸、东到并州路、西到东岗路这一范围,是石小英的监督范围。从2009年上岗至今,无论刮风下雨,她每天都要在这一区域绕上十几个来回。
蓝色长袖衫、遮阳帽,7月2日上午10时,见到石小英时,她正站在约定地点四处张望,寻找周边有没有需要上报的问题。每年夏天同事们都面临皮肤晒伤的危险,石小英说后来单位特别发放了透气性较好的长袖工装。
早上7:30出勤,已经在网格范围内溜了几大圈的石小英已经有了3项工作成果:一是检点了一处上报事件处理情况;二是上报了一处井盖丢失事件;三是发现省人民医院附近游商小贩增多,再次通过平台进行情况上报。
如今,太原438平方公里城乡管理公共区域,被划分为28550个单元网格,有829名像石小英这样的监督员,每天用13个小时的巡查,采集上报各种信息,服务城市管理。街头缺失的行道树、破损的果皮箱、没及时运走的垃圾等等,涉及百姓生活和城市管理的11大类、147小类问题,都在他们关注的视线之内。
久而久之,在服务网格内,有哪些设施、建筑产权单位是哪里,出了问题该由谁处置,这些“明细”都装在了每个片区监督员的脑子里。
日均受理3000余件9成以上能办结
7月3日上午,太原市数字化城乡管理指挥中心,这里是问题解决的“中枢”。
除过路面监督员上报的问题,百姓向12319反映的事件,都要通过这里派单给相关部门。为了调动积极性,向问题解决要效率,对于所有事件的办结率,每月都会总结,然后在媒体上公示。
在数字城管中心的走廊里,有月岗位明星榜,这是一种内部激励机制,每个人的工作成就不仅体现在为老百姓解决了多少难事,还有一份职业荣誉感在里面。“截至6月20日,今年以来数字城管平台共收集各类城乡管理案件603055件,立案派遣485926件,结案总数为474510件,这样算下来日均受理量为3526件,平均办结率为97.73%。”没有看材料,王海滨一口气说出了一长串数字。谈到办结率,他略带微笑地说,同比去年今年的办结率提高了5.09%。“电话能接进来,单据能派出去,问题能处理好。”这是王海滨常挂在嘴边,给同事们灌输的工作要求。从之前粗放管理,没有定人定岗,到现在启用科技手段参与城市管理,王海滨说,办事效率高了,百姓满意了,同事们也都觉得职业价值感在不断提升。
谈起变化,王海滨表示,借助科技手段引入大数据理念,不仅能够解决百姓现实困难和诉求,同时还可以分析查找到群众反映问题的热点、规律,使二级平台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处置由原来零散、不规律的被动处置,转变为分类、集中的主动整治,有利于责任单位排计划、定任务,提高问题处置效率。
专项普查大数据成果用于政府决策
让王海滨觉得太原市城市管理有了些智慧味道的,是2013年至今数字城管基于现有平台和技术,开展的延伸业务、专项普查。这些普查,反映到老百姓那里,究竟会得到哪些实惠,王海滨举了几个现实例子。
家门口的路不好走,老百姓会拿起电话向12319反映;哪里的城市部件损坏,老百姓也习惯了向12319倾诉,希望帮着解决……百姓的这些诉求,被列入了专项普查。“比如说道路破损,我们就调集一年来的百姓投诉热点,结合路面监督员普查结果,形成数据分析总结,最后递交至相关部门作为次年太原城市道路改造决策依据。”王海滨说,有了这些数据分析,决策工作不再靠经验或“拍脑袋”。
从去年至今,数字城管分别启动了交通设施破损短缺专项普查,包括信号灯、防撞桶、交通护栏等;城市行道树专项普查,把全市962条道路全部过了一遍“筛子”,寻找缺失的行道树;城市基础设施专项普查等等。这些专项普查,有的直接关系到百姓出行安全,有的间接服务百姓生活。在王海滨看来,服务城市管理的同时,也为兄弟单位的工作带来帮助。以行道树普查为例,一份缺失报告,不仅帮助园林部门节省了人力财力,摸清了缺失率,同时分类、批量购买也带来了价格上的优惠。如果靠百姓投诉或者日复一日地巡查发现,一棵一棵补种,成本会大大提升。
未来的智慧城管,会是什么样的?《太原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智慧城管建设将整合现有数字城管建设基础,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深度挖掘职能信息,为提升城市管理提供决策,通过大幅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市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将启动一个工程,即太原市管网普查及监测感知工程建设;一个平台,建立太原市地下管网数据库与信息服务云平台;四个系统,建设地下管网智能三维管理系统、地下管网监测及应急指挥系统、地下管线辅助规划设计系统以及专业应用子系统,实现全市地下管网信息化管理、全市地下管网监控预警、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和信息发布。
以家家都要喝的自来水为例,智慧城管将通过对城市供水水质实时监控,24小时为每家每户的水质保驾护航。除此之外,通过共享供热、污水处理、道路照明等部门的传感器,将建立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时在线监测监控这些市政公用产品的运行情况。
去年开始,太原市城乡管委已开始对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建库,建设智慧管线子系统。未来,还将通过实现移动信息采集车代替信息采集人员步行或骑车在快速路、高架路段巡查采集信息,及时对城市快速路、高架路段的巡视、监控等问题进行实时上传、派单、处置。
最新进展
截至目前,数字城市数字城管共设网络终端二级平台29个,覆盖全市61个区属部门、52个街办、455个社区,管理面积438平方公里,完成部件普查71.8万个。截止到2013年年底共解决城乡管理、市容环卫各类问题360万件,满足了“数字城管”所涉及的38个部门的业务要求,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