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首页推荐 » 正文

武汉信息化建设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10  来源:中国智慧城市  浏览次数:1703
核心提示:漫步在武汉街头, 随时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因为有了水,而一切变得温润起来。窄窄的街道、古老的老城区、停泊的船只、绵延的珞珈山、葱郁的花木、流淌的江水……交织成一幅浓墨相宜的风景图,这时的武汉是安静的。而到了樱花盛开时节,赏花的人摩肩接踵,武汉又被点缀得分外热闹。
漫步在武汉街头, 随时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因为有了水,而一切变得温润起来。窄窄的街道、古老的老城区、停泊的船只、绵延的珞珈山、葱郁的花木、流淌的江水……交织成一幅浓墨相宜的风景图,这时的武汉是安静的。而到了樱花盛开时节,赏花的人摩肩接踵,武汉又被点缀得分外热闹。

武汉的自然风光让人沉醉,而名胜古迹更是让人心驰神往。黄鹤楼见证了文人骚客的激情和离别;古琴台让人知晓“知音难觅”的苦楚;红楼更是历史的亲历者……

吃过晚饭,走在江边,徐徐江风拂面而来,西下的落日,更使武汉别有一番韵味。行走,感受这座城市,越来越喜欢,越来越不舍,那么就慢慢品味这座城市吧。

荆楚雄风 古迹觅踪

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自古既得水之利又为水所患。当年大禹治水主要在江汉之间,“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导水至于大别。”大别山就是现在的汉阳龟山。

历史在这里洗涤,黄鹤楼、古琴台……作为见证,诉说着过往。时间在前行,武汉也随之沉浮。鸦片战争后,在武汉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个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大事。如洋务运动之时,张之洞督鄂之后,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把武汉作为试验田,试图建立一个军用、民用结合的工业体系,“设汉阳铁厂及武昌纱麻四局,烟突十丈,矗立云霄,规模之宏,气象之伟,令人耳目一新。”又推行新学制,以学校代替书院,训练新军,操练近代化军队。

1911年,武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漫漫长路,武汉洗尽铅华,回归真实,但历史赋予这座城市的内涵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三镇演义 千年沧桑

武汉三镇,即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历史、规模和速度各有千秋,不管怎么说,武汉是一座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

三镇格局的形成得益于长江和汉水。亚洲最大的河流与其最大的支流在江汉之间激情拥抱,一撇一捺狂草出巨大的“人”字,分割出三大版块。“人家鹦鹉洲边住,一向开门对汉阳。”“却是汉阳川上女,过江来买武昌鱼。”事实上,武汉三镇在很长时期为天堑阻隔,遥遥相望。行政上,也是长期分而治之,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特色。

从地理上讲,武昌不及汉口大,汉阳更是小巧玲珑。从气质上说,武昌有点雅,像个学养深厚的学士;汉口有点俗,像个财大气粗的商人;汉阳则有点乡野之气,像个小家碧玉的淑女。

武昌在历史中留下的记载要比汉口、汉阳多。此外由于政治地位的重要,武昌有着丰富的文化植被。如黄鹤楼、白云阁、岳飞亭、龙华寺、长春观等,儒释道从西向东摆开形成一条文化长廊。

如果说武昌的自豪源自古代,汉口的骄傲则来自近代。美国学者罗威廉描述“在整个19世纪的中国,很可能汉口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成为十大通商口岸之一。随着租界的建立,洋人接踵而来,洋教堂、洋行、洋工厂、洋码头大量兴起,洋货也纷纷充斥市场。其后京汉铁路直达北京,粤汉铁路南抵广州,九省通衢地位无与伦比。

汉阳地方虽小,但却是三镇的老大。东汉末年开始筑城,隋朝改名汉阳后一直沿用至今。归元寺、晴川阁、古琴台、汉阳古树、石榴花塔都坐落在这里。它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钢药厂等大型工厂在此落户。

武汉信息化建设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其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三大特征。

国民经济信息化进展显著。武汉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方面发展迅猛,“两化融合”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钢铁、汽车、制造、化工、机械、纺织服装等行业广泛应用信息化;电子商务已经向制造、医药、化工、教育、房地产等行业延伸。此外,公路、铁路、航空和航运等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医药、钢铁等一批专业化物流信息平台投入应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不错成绩,已形成网络信息、热线服务、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体系。

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金保工程完成了武汉市800余万参保人员的社保、医保、养老、就业等服务,实现了“同人、同城、同库”的目标。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武汉通”等相继建成并投入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向现代化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效服务。

电子政务取得明显成效。武汉全市已形成包括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无线政务网组成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电子政务骨干应用系统得到广泛使用。“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始终处于全国同类政务网站前列。国税、地税、工商、建设等部门的79个应用系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跨部门信息化系统应用逐步加强。市长专线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公共服务,网上行政审批信息平台逐步纵横发展,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与全市41个市直部门和15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同步全程监控,面向全市108家责任单位的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对于政府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提供了可量化评价的工具。覆盖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个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投入使用,面向居民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在两区八个部门进行了试点,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十二五”期间,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进一步呈现多元化趋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东西湖国家经济开发区、江汉经济开发区、洪山创意产业园等园区竞相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两区多园”的格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武汉电子信息产业掌握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已经成为中国光电子产业的重要品牌。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武汉市全面实施“光城计划”建设,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集约化信息管网建设和“无线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成为中国宽带互联网全国八大中心节点之一,中国新一代高速环网唯一的五环交汇地,已建成覆盖全市行政区域的全方位、多功能光纤传输网。通信业务总量从“十五”期末的不足115亿元,发展到“十一五”期末的272亿元,成为全市增长率最快的行业之一。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111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87万户,与“十五”期末分别同比增长99.6%和下降26.3%。有线电视用户23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10万户。计算机普及率55台/百户。光纤到户覆盖规模92万户。互联网出口带宽每秒800G比特,互联网用户157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146万户,同比增加288.5%。IPTV业务已经开始规模部署,商用前景良好。

武汉市依据本地特色,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为打造新兴产业,推进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无线城市”建设,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安全环境不断完善。全市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技术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防护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安全管理不断加强。

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武汉市提出打造中部“智慧之都”理念。可以说这一理念为武汉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而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要想顺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还将面临一些挑战。如一是怎样破解体制障碍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二是如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武汉市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契机打造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四是如何在泛在互连、资源共享前提下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 信息化 智慧城市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