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小城镇课题研究的发源地和样本区,2008年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14年3月随苏州一起被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近年来,吴江按照“三集中”、“三置换”的统筹改革思路,依托城市化、工业化和产业化的推进,坚持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和集约利用,把城乡一体打造成为吴江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和最大品牌。
综合推进 新型城镇化结合城乡一体化
一是坚持布局集中助推城乡规划一体。吴江在80年代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1994年全区完成撤乡建镇。进入新世纪,经过三轮较大范围的区划调整和行政机构改革,又对市域1176平方公里进行整体规划,并提出“同城苏州、融入上海”方针,率先开启苏州太湖时代。同时,根据国家“五位一体”布局和城镇化战略,提出发展“沿沪、沿浙、沿苏(州)、沿湖(太湖)”“四沿”片区经济的战略目标,并加快并镇步伐,全力打造以“区镇合一”管理体制为特征的四大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2000年以来3次调整村镇布局,23个乡镇合并为“二区八镇”,创新区镇合一新机制,557个村合并为250村,全部3338个自然村规划为246个农民集居点,建成79个苏州市级示范村。2010年按照“三集中”要求,提出修编优化“划区定点”,规划城镇建设控制总面积达到418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35.5%。明确凡规划控制区和政府动迁农户统一实行公寓房安置,目前,建成公寓房450万平方米,农民集居率达到55%,一些村已经完成整村集居。
二是坚持农经集合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吴江设立8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支持三大合作改革,较好地实现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一是承包土地股份合作。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愿流转入股承包土地,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有效解决家庭承包经营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目前,全区累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64家,入股总面积32.65万亩,占全区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的70%,入股面积和收益分配均处于全国领先。二是推进农民专业股份合作。目前全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7家,带动农户5万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本覆盖了全区各个农业细分产业,全区80%以上的土地均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三是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2005年试点,2007年全面推进,将村级集体资产通过股权界定、折股量化、固化股权、静态管理,共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237家、涉及农户16.93万户、57.49万人,实现了“户户持股份,人人是股东”的改革目标。同时,探索推广公司平台、镇建村购、合作联社、跨村联合、局村挂钩、企村合作、富民股份、资本运作等多种运作方式,构建起富村发展的“八条路径”。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436元,同比增长11.2%;实现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8.95亿元,同比增长16.8%。
三是坚持服务集成助推城乡保障一体。目前,吴江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共享基础设施。路、电、水、气、信息、环保等“六网”进村入户工程,全区249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每2户家庭拥有私家车1辆,各镇(开发区)均可10分钟内上高速,实现公交一体并轨至苏州公交。二是并轨就业社保。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做好国家职工能力建设区域性试点工作,2004年起每年下达非农转移农民指标1.5万人,财政设置两个300万,用于免费培训和就业奖励,确保“人人有技能、家家有岗位”。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2004年建立失地人员保障制度,一揽子解决了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所有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全区先后有14万人纳入“土地换保障”体系。没有失地的农民纳入农保体系,建构5大社会保障,即对务农农民实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简称“农保”),对就业农民实行城镇职工保险政策(简称“城保”),对失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政策(简称“土保”),对全部农民实行居民医疗合作政策(简称“居保”),对贫困农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简称“低保”)。2006年对失地失宅人员实行城乡社保并轨,2012年集中推进土保人员并轨城保。目前,已有16多万农民享受城保待遇,全区农村劳动力参加城保比例88%。“低保”标准由120元提高到630元。三是和谐乡风文明。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农民不仅在经济上富足,而且在精神上充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全区每年累计组织各类科技素质培训班1000期,培训人数达15万人次以上。积极组织“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校园”百场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成为全国首个荣获“文化部创新奖”的县级群众文化活动。
当然,与全国同类先进地区比,与苏州大市先进区域比,吴江以城市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创新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提升富民强村的发展水平、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整体面貌、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层基础、解决集中集约度及村级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村庄建设散乱无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迫切需要大胆探索,加快突破。
寻找对策 积极稳妥推进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强调人本和可持续,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生态、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建设更加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城镇。因此,推进吴江以城市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必须按照“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原则,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富有特色、健康协调的发展道路。
必须突出“四化”互动,找准新型城镇化路径。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紧密关联、相互促进。推进城镇化,必须发挥新型工业化带动作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产业和城市互动;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城镇”建设;发挥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支撑城镇发展和繁荣。
必须突出加快转型,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吴江城镇化的发展经过以乡镇企业推动、开发区驱动的阶段后,进入了以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提升的阶段。新阶段,城镇化发展遇到了农业人口转移带来的“农村空心化”与城镇承载功能不足带来的“城市病”,解决不好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加快由分散向集聚转型,按照“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导向,构建大中小城市梯次承接、紧密协作、功能互补的城镇集群。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型,坚持成片开发、混合开发、融合开发,提升城镇化综合效益。由“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型,加强公共产品供给、公共空间打造,让老百姓生活得舒心、开心、放心。
必须突出改革创新,破解新型城镇化瓶颈。立足城镇化发展,更加突出以制度创新来破解瓶颈。进一步破除二元结构,城镇化的过程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需要把迁而不移的流动人口有序转为稳定的城镇居民,推动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进城入镇者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进一步化解要素瓶颈,深化农村土地、金融等改革,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城乡权益置换、金融抵质押等制度,促进城乡资金、用地等要素一体化。进一步化解环境制约,把绿色、低碳、生态理念贯穿城镇化全过程,让生产、生活、生态相和谐。
必须突出各方联动,增强新型城镇化合力。推进城镇化既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又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政府层面应发挥组织推进主导作用,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市场层面应发挥配置资源主体作用,让民资、国资、外资等竞相参与; 社会层面应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促进公众与政府、市场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