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答:为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进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根据《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特制定《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十二五”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根据国际纳米科技发展态势和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现状,以国家需求为牵引,以纳米科技发展的重大共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依据已有基础和发展前景,确定“十二五”期间纳米研究重要支持方向,强化支持、上下游结合、突出重点、统一协调,通过顶层设计、统筹部署,争取获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推进纳米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问:当前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当前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纳米科学技术向各个领域快速渗透,由单一技术向集成技术转变;多学科交叉,集中解决重大的科学挑战问题或孕育重大突破的应用技术;强调以应用为导向,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的一体化研究模式;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的转变,全球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纳米技术,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问:“十一五”期间我国纳米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要成果。发现了纳米金属铜的超延展性,以及通过纳米技术提高相关材料导电性的新方法;“拍摄”到能够清楚分辨碳原子间单键和双键的分子图像;碳纳米管器件研究进入国际半导体发展路线图;合成了碳材料“家族”的又一个新的成员——石墨炔;揭示了蜘蛛丝集水的“多尺度协同效应”机制;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并应用于催化剂的创制,成功解决了重整氢气中微量CO造成燃料电池电极中毒失活的国际性难题;合成出新型纳米抗肿瘤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策略。
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纳米科学技术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其中艾滋病的快速低成本定量检测、基于碳纳米管的手机触摸屏、电力绝缘子防污闪纳米涂层技术、煤制乙二醇关键催化剂、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碳纳米管复合导电剂等纳米技术获得了规模化应用。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纳米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的重大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以深化基础研究和促进产业化为主线,促进纳米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鼓励相关仪器装备研制创新,发挥我国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优势,突出原始创新,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创新性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我国纳米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纳米研究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在纳米材料、器件和系统、生物医学、测量表征等方面取得国际一流的原创性成果;在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境、制造等重要应用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促进纳米绿色印刷制版、高密度存储器、新型显示、疾病快速诊断、水净化、高效能源转化等纳米材料、器件与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并形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团队。
问:“十二五”期间纳米研究部署了哪些主要任务?
答:在纳米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先进功能纳米材料、纳米检测与加工方法及装备与标准、纳米信息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与纳米医学、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纳米材料与技术、纳米技术应用与开发、纳米技术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具体包括:建立纳米结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发展纳米结构加工与制造的新理论、新方法等;在功能纳米结构和材料的构建,及与之相应的电学、光学、热学、力学性质研究方面开展基础研究等;发展新的测量原理、方法,纳米计量/分析方法,纳米标准/参考物质和相关纳米技术标准,纳米表征方法和检测设备等;发展基于新逻辑、新原理的纳米器件,纳米器件规模化制备和质量控制方法,纳米器件集成与系统的设计、制备方法等;纳米颗粒与生物活性物质的组装方法,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快速、低成本检测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等生物医学纳米技术等;发展纳米净化材料及催化净化技术、快速检测方法、新型纳米过滤材料及技术,长效化肥和短效农药等;发展多种太阳能电池技术,在高效利用方面的纳米新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开采、运输及综合利用方面的纳米新技术等;制订若干重要纳米技术产品标准和安全生产规范,重点发展纳米绿色印刷制版等纳米材料、器件与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纳米材料演化行为与安全问题的相关性研究,纳米材料对生命系统作用的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等。
问:为保障“十二五”期间纳米研究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包含4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完善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及鼓励创新的评价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纳米研究开发中心等基地的科研平台作用,促进项目、基地与人才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是充分利用各种高层次人才计划,加大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吸纳优秀外国科学家和海外优秀华人学者以多种方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