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北郊承包户王振华的菜棚中,一颗颗西红柿已经成熟,等待它的是即将开始的“智慧之旅”:采摘后,它们会被贴上二维码标签,标签中包括从播种到物流的全部信息,如1月16日施药、1月20日间苗除草、2月26日采摘等;数小时后,这个西红柿将会进入城市中心的一个个智能电子菜箱中,而这一切只需要你在网络上点击确认。
投资拉动效应显现
没有密集的拖车,也没有熙熙攘攘的配送员和搬运工,在本应嘈杂的武汉九州通药品物流配送仓库中,是一片整齐有序的状况。
一辆辆无人驾驶的传送车自动接收指令,依据药品的二维码、条形码等传感系统自动识别,替进出仓库的药品寻找摆放位置,再根据需要准确发货。
这些传送车比员工更像这座仓库的主人——机器与货品之间的物联网络,使它们的记忆比人类更为可靠,能准确找到某一盒青霉素的摆放位置。而这里的员工,主要负责设备的调试与监督。
然而,对于人类而言,这座仓库实在是太小了。我们的“野心”是想在更大范围内,让所有物品发生连接,比如整座城市。
“我心中的智慧城市,就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使机器自主进行信息识别、数据分析、操作管理,提升城市整体运转效率和服务能力。”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寇有观对记者说。
没错,这就是智慧城市——当IBM在2008年首次抛出这一概念时,便被认为是能与“信息高速公路”相提并论的产业革命。
“目前,IBM已在全球完成20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在即将举办奥运会的里约热内卢,IBM整合了30多个政府部门数据建立城市管理系统,能处理交通事故、停电应急以及其他城市问题。”IBM华中区总经理辛鑫对本刊记者说。
同样重视智慧城市的还有微软,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向记者表示,智慧城市是微软今年以及未来3年非常重要的计划。
“目前微软已与海南、武汉、温州、无锡、陕西西咸新区、上海闵行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为其提供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张亚勤说。
2013年1月,武汉作为唯一超大型城市入围中国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这让微软更加看重华中地区。张亚勤预计,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总投资将超过817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1200亿元。
截至2014年3月,全国已有193个城市启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接近5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拉动的投资规模将达10000亿元。
以武汉为例,2011-2012年,由武汉市信息产业办操作的市财政信息化专项资金仅550万元,但带动的28个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项目共吸引投资12亿元,政府投资仅占全部投资的0.4%。
从顶层规划走向建设
企业“淘金”的脚步,从设计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开始。
700万元可以买到什么?海景别墅,豪华跑车,还是一架私人飞机?
在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长清的书柜中,放着一套共计20册、200余万字的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如果用秤称,这套方案的重量不会超过12斤,但它的价值却达到700万元,每克价值是黄金价格的3倍以上!
黄长清向记者介绍,3年前,武汉市面向全球发布武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招标公告,出资700万元征集国内外一流机构编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
当时,国内很多业内专家对此不甚理解——他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产业更新换代很快,恐怕顶层设计还未完成,马上又有新的技术来更新换代了。
然而,长期接触一线的黄长清却有充分的理由:“由于缺乏有效规划,很多地方的电网拉了又牵,重复建设情况严重,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这种背景下,时任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提出“顶层设计与重点示范齐头并进”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武汉成为全球唯一公开招标进行顶层设计的城市。
黄长清告诉记者,当时竞标企业无一例外都是IT行业中赫赫有名的公司:航天科工、神州数码、中电科技、华为、戴尔。最终,航天科工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