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武汉新型城镇化征求专家意见 打破户籍制度服务均等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27  来源:长江日报  浏览次数:1494
核心提示: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市民化、城镇化空间如何布局、农村产权制度如何改革?日前,市国土规划局邀请的专家团队已完成《武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初步规划,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规划界专家给出咨询意见。
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市民化、城镇化空间如何布局、农村产权制度如何改革?日前,市国土规划局邀请的专家团队已完成《武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初步规划,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规划界专家给出咨询意见。

城镇化不是强行让农民“上楼”

新型城镇化的“新”字,在于城镇化过程中要扭转过去以城市为中心的看法。规划指出,新型城镇化不是圈地造城,而是人口城镇化,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如何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其财产性收入成了衡量新型城镇化是否以人为本的重要指标。

目前,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不再依靠土地为生,导致了农村的大片耕地荒废;也有另一部分主要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没有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等配套措施的跟进,强行让农民“上楼”必然导致很多尖锐的社会矛盾。

规划提出的路径是,充分掌握并尊重长期稳定居留农村转移人口、本市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外来高素质就业人口、市外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等四类转移人口的居住、就业选择意愿,引导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口分布有序实现市民化。

国家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处长汪科提醒,武汉在未来区域竞争中,真正需要的是质量和水平。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大量人口聚集。

打破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均等

重庆市规划设计院院长余颖称,未来将没有户籍人口的说法,只有入户人口,采用常住的居住证。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自我实现程度等,这将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指标。

规划提出,可率先推进长期在汉居住就业、具有较强市民化意愿的稳定型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受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福利,鼓励其通过补缴社保费用、提供财产证明等方式落户武汉。

同时,允许市外农村人口通过自发退出本市闲置宅基地或农地换取进入武汉实现城镇化的相关成本,在汉跨市接续市民化各项保障权益,并为未来进一步在湖北省内尝试推广该政策提供经验。

编制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教授张京祥称,武汉可考虑“打分”的方式留住人才,但这种“打分”不是简单看你毕业的学校、工作单位,而是综合考虑职业技能水平,并明确城乡居民初次申领居住证应获取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包括随迁子女非义务阶段教育服务、基本养老服务及社会福利等。

找到武汉城乡发展的新模式

武汉城乡发展适合哪种模式?规划提出,武汉在新型城镇化中急需解决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人口和资源如何配备问题。

张京祥称,武汉市域面积大,但都市区并不大,转变武汉当前“大市域、小都市区”的空间格局,考虑扩大都市区至约50公里半径范围,实现全域都市区化,进一步扩容提升市域发展职能。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武汉需要提升城市吸引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在产业结构上,武汉现阶段还需继续优先发展工业,配套发展服务业,在新城达到职住平衡,使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避免出现“空心城”、“睡城”现象。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