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 政策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研究 » 政策宣贯 » 正文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印发《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03  来源:上海市经信委  浏览次数:601
核心提示:为了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体系,推进上 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市经信委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形势,编制本规划。
沪经信信(2012)435号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科委(信息委)、有关企业、单位:

现将《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7月24日
 


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为了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体系,推进上 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决定》、《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工业、信息化领域“十二五”发展规划 的精神,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形势,编制本规划。

一、 “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发展特点

1.产业保持增长势头,继续对上海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形势,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了增长势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上海电 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022.46亿元,较“十五”期末增长1.4倍。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2010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3.3%,居工业六大重点行业之首,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8%,成为稳定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撑。同时,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全面参与了国际分工 体系,是上海工业产品出口的主力军。2010年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交货值已达到5043.47 亿元,占全市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超过60%。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和出口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广东和江苏,使上海成为国内电子信息产品主要 的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

2.重点领域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竞争力居国内前列

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形成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设备、电子元器件为主的产业体系,并在部分重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集成电路产业领域,规模已占 全国三分之一,设计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主流的12英寸65纳米工艺水平,高密度等离子刻蚀机等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了产业化;TD领域,构 建了涵盖系统设备、芯片、终端、测试仪器等关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汇集了一批国内外领先企业;汽车电子产业领域,集聚了国际排名前10位的跨国公司及其技 术中心,自主品牌在车身电子、车载电子等方面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突破。“十一五”期间上海牵头承担了4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4个联合课题,获得国家 支持13亿元以上。

3.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初步形成以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为骨干、市级工业园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体 系。目前,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上海产业化基地、国家(上海)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已相 继在上海落户,初步形成以“一带(由张江、金桥、外高桥组成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两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松江科技园区)”为核心的上海微电子产业集 聚区,以浦东张江、金桥为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徐汇漕河泾、黄浦为创新园区的通信设备产业集聚区,以张江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莘庄国家(上海) 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为依托的光电和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以嘉定安亭国际汽车城、浦东金桥加工区、临港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区。

4.产业配套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加强

上海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基金扶持、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优化产业发展环 境,先后出台了《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上海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2009-2012年)》、《上海推进物联网产 业发展行动方案(2009-2012年)》。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无偿资助、专项补贴、贷款贴息、创业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关键技术 研发、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累计已资助了20多亿元。上海建成了多个电子信息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2007年被国家 发展改革委批准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已累计申请专利200多项,成为国内生产线建设的重要技术来源之一;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承担了 “IP嵌入式内核测试”国家IP核标准制定,并为数十家国内制造和设计企业的研发提供了支持;上海集成电路测试平台已经申请专利和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50 多项,并为国内10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的300多种集成电路产品提供测试技术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华东分院、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纷纷落 户上海,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电子信息制造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问题与挑战

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一五”期间虽然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突出表现在:   

1、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结构调整压力日益增大。在国际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国内其他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产业 规模、技术水平、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在一些重大领域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2、投资增长空间有限,发展模式亟待转 变。随着上海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商务成本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原先依靠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径已经无法持续,很 难支撑行业未来的发展,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式增长的发展模式。

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增值能力低。过去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技术水平的提 升主要依靠引入国际先进制造业企业实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较少,关键零部件和制造设备大量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较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引 进的企业多数集中在生产制造和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

4、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产业链互动少。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长期以来主要为国际市场配套,外资 企业比例和出口依存度偏高,同时本地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合作,未能有效形成本地配套并发挥本地产业集聚的集群优势。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一)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发生重大变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快,原先由发达国家主导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在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不断上升,在半导体制造、平板显示、通信设备等重大领域取得了突破,并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快了全 球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格局的调整,很多领先的跨国企业面临战略调整的挑战,这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和抢占产业 制高点带来了机遇。

(二)服务化和模式创新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际上信息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重心开始从追求硬件技术提升转向提供独特的服务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全球主要的信息技术跨国企业纷纷 由生产产品向提供服务或解决方案转型,服务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和利润增长点。同时,商业模式的创新已成为跨国公司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如苹果公司系 列产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向市场提供了更符合需求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三)技术融合和应用深化推动新兴技术领域不断涌现
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正进入重要的转型阶段,产业增长的推动力由主要依靠技术向应用推动转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新更加快了转变的步 伐。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融合不断深化,成为创新的主要手段,其范围超越了传统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融合的界限,渗透到各个领域,从电脑、手机、智能终端 等电子信息产品的融合到传统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为电子信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启动新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或 积极部署新兴领域,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产业竞争格局的调整,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四)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四个中心”提出更高要求

信息产业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的特性。“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是上海加快建设智慧城 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制造业仍将在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关键作用。电 子信息制造业作为上海工业中的支柱产业,要率先进行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为上海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强大支撑。同时,“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 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对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引领辐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围绕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 展”的总体要求,以“在提升中发展”为主线,积极主动转变发展方式,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 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融合渗透,促进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内生性增长,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型产业体系,为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立足于引导产业发展,通过政府采购、产业引导基金、示范工程等形式,整合资源,培育新产品市场,带动产业链建设。

聚焦重点、分类推进。根据上海资源特质,聚焦重点领域,实施符合产业特性的推进策略,提高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完善产业链,提高本地配套率,由点及面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发展。

前瞻部署、远近结合。加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对一些新兴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制定远近结合的重点项目推进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围绕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攻关,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平稳发展,初步形成以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设备、汽车电子、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 体系,2015年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业规模3000亿元。物联网、智能电网、新型交通电子等产业初具规模。完善“一带多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新 建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业特色专业集聚区。

产业创新: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速超过40%,本地企业承担“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 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超过50个,新建一批支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领域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 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和制造工艺达到45~32纳米国际主流水平,在TD-LTE及其后续技术、物联网传感器及控制芯片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掌握激光显 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新型显示量产技术,汽车电子实现动力总成电子电控系统自主技术和总线技术产业化应用。

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力争2015年形成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企业10家,50~100亿元的企业5家,培育一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

四、“十二五”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市场先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以自主创新、产业链集群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设备、汽 车电子、新型显示等优势领域竞争力,加快部署和壮大物联网、智能电网、新型交通电子等新兴领域,积极探索新模式、新应用,努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结构优化 升级,提高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优势领域提升竞争力

1.集成电路

以“优先发展设计业、整合发展制造业、突破发展设备业”为发展思路,推进重大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技术能级;完 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集成电路设计业,继续推动芯片设计和整机联动,大力发展片上系统(SoC)技术,积极鼓励优势 企业达到45~32纳米国际主流水平,重点支持优势领域形成系列产品,加大力度推动新兴领域核心部件突破和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以“909”工程升级改 造为抓手,加快12英寸生产线建设,推动制造工艺提升到45~32纳米国际主流水平,重点拓展特色代工服务,建立支撑国内设计业发展的工艺体系;集成电路 封装测试业,着力调整芯片产品封装结构,提升先进封装的产能比重,加大对新型显示封装技术的研发;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方面,大力推进12英寸介质刻蚀设 备、硅单片清洗机、SOI、抛光液等设备和材料方面形成规模化量产,重点攻克封装用光刻机、硅通孔刻蚀机、无应力抛光机等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努力在高纯度 材料方面形成突破。

2.通信和网络设备

以“构建自主创新的完整产业链,支撑国家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服务,全面支撑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为发展思路,加快突破光纤宽带网、新 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的芯片、设备、终端、软件和系统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推进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

光纤宽带网方面,重点研发高速、大容量、智能化的光网络传输设备,10G比特以上的光线路终端(OLT)、光分路器、光网络单元(ONU)、智能ODN设备及芯片;以及基于PON接入并支持各种无线组网技术的智能网关设备及系统。

移动通信网方面,重点研发基于TD-LTE的小型化基站、家庭基站及网关等网络设备及系统;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关及手机等各类终端;基带、射频及功率放大器等核心芯片;测试仪器、网络优化工具及端到端业务质量评测系统。

下一代互联网方面,重点研发支持IPv6的路由器交换设备、接入设备、网关设备、终端设备、传感设备以及IPv4和IPv6网络互通设备,推进关键芯片、设备、软件和系统的现网部署、升级改造以及应用示范。

智能终端方面,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或基于自主知识产权通信制式、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的移动智能终端;重点研发带有移动支付、定位、WAPI、电视等功能的移动终端,或面向金融、物流、健康等行业市场的终端设备及系统。

3.汽车电子

以车联网为突破口,加速形成汽车电子产业链,实现模块(子系统)设计、芯片设计和制造的本土化,保持本市汽车电子产业在国内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柴 油机电控单元、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控制器、EPS等汽车动力总成、底盘电子电控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自主技术产业化应用。借助上海世博会的智能交通 与定位导航示范工程,搭建车载信息系统平台的市场应用环境,形成上海自主技术车载电子产品、电子地图、汽车网络等新型产业链,推广车联网技术的应用。突破 汽车总线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产业化目标,推进FlexRay、车用以太网等先进总线技术研究。加强车身电子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配套能力,在中高端 BCM、智能灯光系统及数字化仪表组合系统等领域,率先实现自主技术全面替代引进技术。

4.新型显示

凸现特色,聚焦重点,提升产业能级,在TFT-LCD、LED等领域形成完善产业链,突破OLED、激光显示、三维显示产业链核心环节。

TFT-LCD方面,重点推动关键配套产业发展,支持平板显示驱动IC、彩色滤光膜、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产品和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提高应用产品的多品种、多样化,形成产品特色,提升在中小尺寸面板领域的竞争力。

OLED方面,依托4.5代中试线,推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攻关,进一步推动OLED产业的突破发展。加快形成AM-OLED量产能力,带动相关材料、设备等配套产业发展。

LED方面,着力差异性定位,做大做强产业链两端。外延、芯片方面,攻克关键技术,扩大规模。应用方面,积极推进LED在功能性照明、背光照明、汽车 整套照明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推动在城市照明上先行先试,逐步普及到千家万户。攻克MOCVD等关键设备,提高国产化率。强化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高效能 LED的材料、外延、芯片、封装、应用、设备等环节的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完善产业链。

激光显示方面,以应用于微投影、前投的激光光机作为产业突破点,进一步向产业链前后两端延伸。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持新型半导体光源(E- Laser)、激光器、光机、LCOS显示芯片、菲涅尔屏、超短焦光学系统、自由曲面镜等关键技术攻关,扩大光机等核心部件市场规模,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三维显示方面,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尽快在核心芯片、内容、终端应用上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抢占三维显示产业高端,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二)新兴领域加快培育

1.物联网

通过实施环境监测、智能安防等十个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培育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龙头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带动先进传感器、核心控制芯片、短距离无 线通讯、组网和协同处理、海量数据管理和挖掘等领域的配套企业加快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完善物联网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规模。

2.智能电网

以特高压输变电和电网智能化技术为重点,开发新一代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力计量、计费芯片以及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加强智能家电及其控制系统的开发,推进 基于智能电网的家域网建设。加强电网信息采集、能源管理系统等研制,把智能电网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积极扶持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

3.新型交通电子

航空电子方面,抓住大型客机项目本地落户带来的发展机遇,建立开放式综合航电电子平台,以通信、导航、空管监视、机载娱乐产品及系统等为发展重点。鼓 励优先引进具备国际适航认证资质的公司合作配套,逐步实现技术国产化;鼓励具有产业规模化优势的企业跨行业参与航空零部件配套竞争,促进区域经济产业转型 和航空电子产业链形成。全面支持民航上海审定中心的适航认证工作。

船舶电子方面,聚焦船舶通信导航、船舶自动化系统两大重点领域,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船舶电子产品的装船率。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船舶通信导航、船舶综合自动化系统研发和工程化平台。适应国际船舶电子/电气产品准入规范和标准、船舶安全和环保要求。

轨道交通电子方面,进一步发挥上海在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售检票系统、车站设备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产业综合优 势。鼓励轨道交通综合系统与新兴电子信息技术结合,推进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城市智能交通领域配套,形成轨道交通电子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一)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升级工程

以“909”工程升级改造为抓手,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推动8英寸生产线产能扩大和建设先进封装工艺生产线,鼓励推动优秀设计企业和制造 工艺提升到45~32纳米国际主流水平,重点支持移动通信芯片、智能电视芯片、平板显示相关芯片等优势领域形成系列产品,积极争取汽车电子、高端智能电表 芯片等领域的核心部件取得突破,大力发展BCD工艺、IGBT工艺等特色代工服务,不断提升球栅阵列封装(BGA)、多芯片组装(MCM)等先进封装的产 能比重。

(二)下一代移动通信网规模试验和应用示范工程

按照国家扩大规模试验要求,新建200多处室外宏站和室内覆盖系统,覆盖浦东张江和陆家嘴、人民广场等核心商圈,完成规模试验网络建设。发挥和提升上 海世博会全球首个TD-LTE演示网的示范效应,重点支持TD-LTE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发挥支撑作用,在高端金融商务区、航运集聚区、高科技园 区、政务区、校园、医院等重点领域率先应用;组织实施TD-LTE远程医疗诊断平台、无线视频监控、移动多媒体信息互动等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形成TD- LTE业务创新机制,争取成为国内TD-LTE业务创新基地;建设张江 TD-LTE业务验证平台,开发、验证、演示和推广TD-LTE端到端解决方案,为本市TD-LTE应用示范提供支撑,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交流与合作机制建 设,加快培育形成产业链。加快推进TD-LTE商业化应用。

(三)新型显示产业能级提升工程

围绕发展LED、TFT-LCD、OLED、激光显示、三维显示等重点领域,提升新型显示产业能级。不断完善LED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LED产业链 两端;提升TFT-LCD中小尺寸面板的行业竞争力,推动关键配套产业发展;依托4.5代AM-OLED中试线,推动OLED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加 快形成量产能力;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突破激光显示、三维显示产业链核心环节。

(四)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以应用示范工程实施为抓手,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物联网产品制造与信息服务业协同发展,带动形成物联网应用市场和相关产业链。加快推进物联网技 术在楼宇节能、社区智能安保、医疗废弃物监控、机场电子围栏、保税物流、数字医疗、精准控制农业、危化品全程管理、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食药安全监 管、智能水网、智能电网、灾害预警、智能交通、电子口岸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

(五)高端IGBT芯片产业链平台建设工程

整合高压大电流IGBT芯片领域现有资源,推动1700V、3300V、6500V IGBT芯片的自主研发,推动自主创新的IGBT芯片在高速机车、风能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推进高端IGBT芯片的产能及背面工艺能力的建立,建设 IGBT可靠性验证和测试平台,打造完整的IGBT芯片产业链体系,加快实现产业化。

(六)NGN研发和产业化工程

对接国家下一代网络规划,依托电信和广电运营商,在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光网络规模部署和IPv6特色应用试验;探 索地方政府与运营商在核心设备及终端支撑,网络改造及演进、网站及业务迁移等方面的整体推进策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向下一代网络平滑演 进,积极推动支持IPv6规范的移动终端及芯片,G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固定宽带接入终端、基于分组传送的光通信产 品、具有业务感知功能的路由器、固移融合多媒体子系统、具备开放接口的大容量业务网关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七)智能电视产业链建设工程

围绕智能电视芯片和操作系统,加快自主产业化进程,形成以商业模式为纽带的新型组织模式下的产业群,带动智能电视终端产业的集聚发展和家庭智能综合应 用的不断开拓。推动终端一体机、机顶盒、网关、跨屏应用产品等智能电视核心设备和人性化的操作系统的开发,建立可兼容的智能电视内容管控平台,建设全国性 的内容分发网络(CDN)和智能电视支付平台,开展智能电视技术标准制定,打造全国性的智能电视解决方案设计中心和内容、应用服务运营商。

(八)车联网应用工程

依托本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加快核心技术的突破,重点支持整车网络体系架构、3G、TD-LTE、4G通信、车际短距离通信、在线整车故障诊断技术、 智能导航、车载信息服务通讯显示控制模块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培育完善的车联网产业链,建立开放式应用服务平台构架,推进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技术标准与 应用规范的制定,在上海形成1-2个以网络运营、技术服务、应用服务、内容服务及用户构成的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及有效商业模式的服务品牌。

六、“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一)加强政策与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高端发展

进一步贯彻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面落实本市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制定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 和产业创新激励政策,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引导企业积极调整产品和业务结构,通过技术创新、业务创新、营销创新逐步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实施细则。落实集成电 路、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发展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延长TFT-LCD生产企业进口物资税收优惠期,扩大优惠范围至OLED等生产企业。争取经认定的高新技 术企业进口研发用设备减免关税。

(二)强化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自主性发展

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内涵式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制造工艺的升级,商业模式 的创新,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代工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提升服务业务比重,加强自主品牌塑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集成电路工 艺水平达到45~32纳米和12英寸的升级改造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继续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试用政策的 实施,对于上海企业采购本市制造的首台(套)信息产业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支持。

(三)深化两化融合,培育壮大新兴领域

选择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带动性强、具备一定基础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动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 化,探索有效的商业模式,以应用带动资源整合,引导区县和社会各界加大对新兴领域的投入,加速新兴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加强物联网在危化品全 程监控、油气管线远程运维、冶金行业污水处理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应用示范,突破核心技术,凝炼行业标准,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 高地。

(四)完善产业基地功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作用,大力推进电子信息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发展,积极推动物 联网、交通电子等新兴领域专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布局,加大配套建设力度,鼓励新建企业和引进企业进一步向基地(园区)集聚, 扶持重点企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集成电路测试平台、电信研究院华东分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和 平台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物联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服务于新兴领域的专项公共服务机构和平台的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五)促进产业链互动合作,提升整体创新优势

进一步发挥上海电子信息多元化、产业配套完善的优势,加强产业链互动,建立物联网、车联网、TD-LTE、智能终端等产业联盟,并给予针对性扶持,鼓 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合作创新,积极利用外部力量攻克技术瓶颈。通过签订知识产权协议、收入分成等方式,在保证企业对研究成果控制力和权利的前提下,鼓 励企业实现技术共享,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

(六)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助推市场成长

进一步完善现有自主创新产品、节能产品的的优先或强制性政府采购制度,将更多需要支持的新产品和相关市场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加大政府首购和订购力 度,推动市场成长。进一步促进LED照明应用示范、LED节能灯具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大补贴力度。加快物联网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政府主管的公共 楼宇中率先开展智能楼宇应用示范,探索相关技术和运营管理模式。

(七)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发展方式转型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商业模式,转变经营方式,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加大创新应用及模式的资金支持,推进物联网、车联网、TD-LTE应用示范工程建 设,建设公共运营服务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加快车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与园区建设,建设车载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与车联网相关的汽车电子技术在纯电动 公共汽车、特种汽车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广LED照明、楼宇节能等相关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的应用。加快激光显示、3D显示、智能 电视等新一代视频技术在影视、娱乐、商业、医疗、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内容服务,催生新颖的终端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推动运营商 和内容供应商合作,开发内容商店,丰富各类应用。

(八)集聚智力资源,塑造国际人才高地

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子信息制造领域人才发展环境和制度建设。制定电子信 息制造业领域人才发展专门规划,建立培育、使用和评价人才的科学体制和机制,出台针对优秀人才在创业、投资、发明专利申请维护、国家和地方项目申报等方面 的奖励政策,确立知识、技术、资本和管理等智力资源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依托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快集聚和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素质优良的各类中高端人才。通过“电子信息制造业专项人才工程”的实施,构建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厂家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支撑上海电子信息 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建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制定人才培训和再教育的补贴政策,推动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等人才项目向统一管理、规范、平 等待遇服务的政策范围转变,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形成完整的人才教育和培训梯度机制。

 

 
 
[ 政策研究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研究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