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贵州山地特色城镇化: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彰显特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02  来源:贵州日报  浏览次数:1875
大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积极开展贵阳市、遵义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推进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和雷山、印江等5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努力营造绿色、优美、宜居的城镇环境。推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

遵义市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2008年,遵义市率先在全省出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试验试点的指导意见,先后在全市5县11镇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试验试点,形成了“三资转换”、“村庄城镇化”、“信用工程”等一批改革试验的制度性成果。 

创新统筹城乡规划理念,着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编制了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一系列规划,推行多规合一。通过四年多的实施,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衡化。

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本。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先后出台了鼓励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奖励办法等政策,完善了集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为一体的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立起了土地流转登记、审查、合同、公示、备案、纠纷调处等制度,为农村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组织化、规模化、企业化转变。

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创新农村宅基地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在一定区域内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宅基地规范流转,实现“地”统筹,着力破解“农村发展无钱、城镇建设无地”困境,让农民充分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成果。

循序渐进实施村庄城镇化,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整合各类资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建设城乡空间融合、设施共享、功能互补的新型社区。引导农民离土进镇就近就业创业,保持农民原有土地、房屋宅基地等权益不变,使其同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了工业园区化、管理社区化、就业本地化。

创新农村产权和金融制度,推动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一是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通过组建农村资产评估委员会,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和宅基地、茶园以及农村实物权“四权”的确权、登记、颁证,推动农村产权流转、抵押贷款和市场交易。二是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大力实施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信用县创建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建立授信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同时以适应“三农”融资需求为目标,创新金融产品,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质押融资范围,把农村资源变为资本,增强了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

黔东南州 同城化带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凯里市、麻江县同城化建设是2011年经省政府批复开始实施,意在把凯里—麻江建设成为黔中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和贵州东部具有重大战略影响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012年,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黔东南州实施凯里—麻江同城化发展”,同年9月,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凯里—麻江同城化发展努力打造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意见》,正式吹响了同城化建设号角。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凯麻同城化建设坚持以“规划同谋、基础同建、产业同布、公服同享、人流同向、生态同优、投入同捆、管理同体、政策同等、工作同推”十个同城化为目标,全力推进凯麻同城化建设。

“规划同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凯麻同城工作启动以来,编制各类规划近20项。2012年启动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优化调整工作,2013年启动凯里麻江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防洪、排水等九个专项规划。“基础同建”,一是科学布局和调整公交线路、站场、综合交通枢纽和公交客运枢纽;二是统一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收集站、填埋场等设施,实现凯里—麻江区域内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网络的衔接与联网;三是将凯里—麻江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基础通信网、无线宽带网、数字电视网、电子政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公共服务信息一体化。“产业同布”。按照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原则,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公服同享”。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实现了同城区域公共服务同享。“人流同向”。按照到2030年凯里—麻江聚集100万以上人口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凯里、麻江和周边农村人口向同城城区和两个经济开发区聚集,实现人口转移集中。“生态同优”。目前,已完成炉碧大道、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内道路等绿化工程。“投入同捆”。组建新投融资平台,做大融资“盘子”,全方位、多渠道对接金融部门,做大融资体量。有效利用无形资产,推进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的有偿冠名和城市道路、房屋广告设立权的有偿转让,多渠道吸收同城化建设资金。“管理同体”。

围绕实现凯里—麻江同城化建设,根据城市和经济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政策同等”。出台凯麻同城区域统一的民生政策,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分别委托给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管理后,在征地拆迁补偿、老龄补贴、城乡低保、营养餐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保障方面的标准同城区域实现了统一。“工作同推”。积极构建互动、互补、互惠的发展格局,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凯里—麻江同城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工作机制、统一政策步伐,各项工作同步推进。

在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同城化”发展模式对于节约集约用地,跨区域整合各类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公共社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独山县 调整行政区划推进园镇融合

近年来,独山县在产业园区平台建设中合理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推进产业园区与新建制镇在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区域治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突出产业培育,有序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

独山县原辖18个乡镇,部分乡镇区域面积小、人口少、产业弱,集镇带动力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行政运行成本高,阻碍了山区特色城镇建设的发展。去年8月,独山县依托县内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农业示范园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州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州县共建的麻尾工业园区,以及县级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结合全县产业功能定位和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对18个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设立8个建制镇。行政区划调整结束后,除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外,其他5个产业园区与5个新建制镇实行“园镇合一、以园为主”的工作模式,另外3个非园区镇则依托5个产业园区兴建园中园、创业园、产业配套园,推进园区(镇)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地推动了园区(镇)产业培育和特色小城镇建设。

发展要素配置更加优化。有效整合了园区与镇的人力资源、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交通、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建设,项目工程得到充分整合利用,提高了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和使用率,放大了功能作用。

实现了土地集约管理和有效利用,扩大了城镇发展空间。非园区镇上司镇依托我国从新西兰引进的第一个牧草种子和畜牧业项目,着力推进新西兰风情特色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异国风情旅游;下司镇结合特色中草药种植产业,结合民族文化大力建设布依风情集镇。影山镇、玉水镇等6个中心镇引进地产开发商,推进集镇改造和集镇新区开发,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序快速推进。2014年,全县城镇化率在2013年基础上预计将提高三个百分点。

行政运营成本有效降低。有效化解了基层政府国家工作人员与人口比例偏高问题,降低了行政运营成本。行政区划调整和园区(镇)深度融合后,全县基层政府所需事业编制数由761个减少到629个。

产业培育发展更加活跃。园区(镇)的产业发展和专业村镇、家庭农场的培育建设更加有人才保障,服务项目建设更加有工作力量。2014年,全县8个新建制镇的创业园(标准厂房)建设面积将达到40万平方米,入驻中小微企业将达到250家,培育专业村将达到20个,家庭农场将达到300户,将更加有效地推进农村发展,支撑特色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培育。

德江县 创新城市建设经营模式

近年来,德江县在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中,积极创新城市建设经营模式,城市建设起步强劲、推进有力、经营有序,呈现出蓬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与2010年相比,德江县中心城区面积从7平方公里拓展到1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从10万增加到17万,城镇化率从28%提升到36%。

政府主导,掌握城市用地主动权。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将“生地”打造成“熟地”后净地出让,严格掌控土地一级市场,充分掌握城市用地主动权。坚持“有序开发、合理投放”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每年控制适量土地投放市场,既调控了土地市场,保证了土地升值,又防止了房地产项目过度开发,形成泡沫。市政工程建设严格执行招投标,土地出让严格采取招拍挂,既合法合规,又形成竞争,即降低市政工程建设成本,又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借鸡生蛋,撬动城市建设资本金。政府要征地拆迁,建设市政道路,打造环境,没有钱怎么办?2010年4月,德江县通过风险评估,把经营土地作为撬动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县财政整合上级相关项目资金1.8亿元,对城南344户村(居)民房屋进行拆迁,收储土地3000亩,当年11月出让300亩收回4.5亿元,余存2700亩。该县以此破题开局,大力实施以滚动开发为主的城镇建设带动战略,先后投资6.3亿元收储土地19680亩。近年来,德江县共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60宗2045.8亩,获得土地收益金14.3亿元。除去各种市政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外,现储存土地1.2万亩。按目前每亩100万元计算,价值120亿元,除去各种债务,政府的净资产还有100亿元。按每年投放500亩土地进入市场计算,最低可收入5个亿,既破解了财政困局,又防范了负债风险。德江县还组建了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等9大投融资公司,融资36.5亿元用于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腾笼换鸟”改造。

科学经营,增强城市发展内动力。按照把德江建设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德江县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经营和管理城市,努力把德江打造成黔东北地区次区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

产城互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按照南城北产、产城互动、以产促城的理念,德江县先后投入9亿元,在县城以北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煎茶建设农业产业园,共和建设物流园区;扶持20万担烤烟、20万亩茶叶、40万亩核桃、1500亩天麻、100万亩草地等五大农业产业带。投资1200万元修复扶阳古城,引资15亿元开发洋山河景区,助推了旅游产业发展。该县还先后引进温州商贸城、台湾大润发等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加快汽贸、建材、机电及各类批发市场、广场、车站场建设。

链接

2010年,“十一五”末期,贵州城镇化率33.81%,2011年,城镇化率35%。2012年,城镇化率36.5%,2013年,贵州城镇化率达到38.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贵州城镇化率正逐年提高。昔日的“乡村贵州”焕然一新,黔山秀水尽展新颜,产业园区与城镇相互促进,山区绿色小镇蓬勃兴起,历史古镇生机勃勃……,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3年,省、市、县三级财政下达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资金约47亿元,30家帮扶单位安排资金约20.4亿元,整合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约6.7亿元,协调金融机构提供项目贷款32.8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210亿元。1至11月,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6637.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5%,竣工面积1117.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5%;销售面积2601.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获中央补助资金100.68亿元,争取中央下达任务30.68万套,任务量居全国第六;开工31.49万套,比国家要求时限提前9个月,基本建成(含往年结转)10.22万套,占国家下达基本建成任务的113.55%;保障对象累计达53.16万户,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为12.9%。农村危房改造获中央补助资金26.47亿元,争取中央下达任务33万户,任务量居全国第二;我省开工41. 9万户,竣工40.13万户,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21.6%。

全省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363.89亿元,超年度目标13.6%;新增建成8个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新增处理规模586吨/日,县城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9.4%;新增污水管网1399.65公里,累计处理污水量50535.43万吨,COD削减量累计8.88万吨,污水处理率达84.8%。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