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一座中部地区的中型城市。2013年,这里启动了一场力图“三年大见效”的城市建设攻坚战。在当时新型城镇化的舆论热议中,这场城市建设攻坚战呈现出了许多新意。
锁定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对于中西部城市发展现状,新型城镇化规划直陈,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服务功能弱,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长治是一个缩影。该市2012年城镇化率仅为45.3%,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低7.3个百分点,主城区建设滞后,市政设施老化,一度让这座上党古城少了城市的活力与繁荣。更重要的是,面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趋势,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成了当地经济发展能否突破的关键环节。
“我们综合性推动旧城改造,不是简单地搞扩展、修道路,更重要的是要抓城市功能的配置、布局和完善、提升。”长治市委书记马天荣介绍称。首先是全方位交通体系的构建,从城际快速连接线到10余条市政道路、跨河大桥、铁路立交桥,再到过街天桥、背街小巷,长治市2013年投入近80亿元启动了九项重点工程,绝大部分是道路新建或改造工程。与此同步推进的是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为了杜绝城市内涝、拉链公路等城建痼疾,长治对交通、供水、供气、环卫、排污等整套“城市家具”进行了统筹推进,严把建设准入关,杜绝工程层层转包、违法分包,并实施了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以使每一项工程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人是核心
“女儿的学校本来离家里挺近,我们又很忙,一直想让孩子自己上下学,但就是对她独自过马路不放心。现在好了,孩子过天桥到对面马路,走一截儿就到学校了。”提起长治市太行西街的过街天桥,冯女士颇有感触。
新型城镇化路线图中,“以人为核心”是公认的最大亮点。无论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是根治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现象集聚等城市病,都渗透着人本精神。
长治去年启动城建攻坚战时就“从人出发”,通过地方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全社会征求相关意见,后来发现群众呼声最多的是城市道路建设,这才有了之后大规模的道路建设。也是基于大家的建议,8条过街天桥、30条背街小巷的建设改造成了市民津津乐道的民生工程。除了市政基础设施外,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也是长治今年的建设重点,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和绿色自行车站点、停车场、晨练公园等社会福利设施。而且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项目也正在统筹推进。“城市不仅要建得美丽,还要舒适,更要便民、为民。一个城市好不好,我们说了不算,老百姓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标准。”长治市市长席小军这样告诉记者。
对于备受关注的农村人口市民化,长治起步较早。2011年,该市就出台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暂行办法,之后还制定了农民就业创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据长治市发改委主任李建鸣介绍,目前该市正在落实已出台的各项细则,同时在继续健全和落实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雾霾天气使城市空气质量成了从决策层到普通民众最关心的政策议题,也成了新型城镇化力图破解的难点。长治市作为一座地处黄土高原的资源型城市,因其多年来不遗余力的环境整治,生态基础一直好于周边地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市区空气质量在环保部监测的113个重点城市中连续5年名列华北第一。
在这一轮城市建设攻坚战中,长治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城市有山、有水、有湿地、有内河水系的优势,打造以东山为骨、西水为魂、绿色为脉、文化为韵、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秀美大气的魅力城市。
2013年,长治启动了三河一渠环城水系工程,要建成一条环城生态景观带。还在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推进绿化同规划、同设计、同实施,做到了市区道路、游园增绿提质,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当年9月,长治在包揽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10多个国家级称号的基础上,又拿到了国内对城市生态建设成就的最高评价——国家森林城市。
在建设生态之城的同时,长治今年又启动了上党门、城隍庙、潞安府衙恢复重建等六大古建重塑工程,要将传承数千年的上党文化延续于城市的文脉。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中,长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核心理念已经确立,马天荣的概括是:“城镇化的主体是人,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最终检验尺度也是人,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和环境的改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