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以模块城市手法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浏览次数:1802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由于对城市开发用地和人口移动的控制,一度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城市群政策,给予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的机会。过去被抑制的城镇化能量由此井喷,成就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来讲,中国都将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主角。数以亿计的人口正在从农村涌入到城市,老城区的扩张和新城的建设在全国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地区,正在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引领中国经济一路猛进。
20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全球城市人口100年间从2.5亿膨胀到28亿。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

21世纪城市化的速度更加迅猛。联合国预计,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届时城市人口将超过60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由于对城市开发用地和人口移动的控制,一度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城市群政策,给予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的机会。过去被抑制的城镇化能量由此井喷,成就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来讲,中国都将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主角。数以亿计的人口正在从农村涌入到城市,老城区的扩张和新城的建设在全国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地区,正在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引领中国经济一路猛进。

然而中国的城镇化也引爆了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人口移动问题、汽车社会带来的交通问题、大量能源消费引发的环境问题、城市扩张和土地财政酿成的土地问题和房价过快上涨等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年PM2.5污染形势严峻,更使对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危机感高涨。

2012年,镇江生态新城项目启动,拟在220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建设百万人口规模的生态新城,探寻生态文明城市化之路。

真正意义的“多规合一”

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条条上的规划政出多门。同时,乡镇、区县、地级市等块块上的各级政府又多从地方的角度考量进行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造成一些地方越投资城市布局越不合理,越建设城市居民生活越不便利的怪异现象。

镇江生态新城综合规划是统领各类专项规划的综合性规划体系,通过城市、交通、能源、IT、产业等各领域专家的充分沟通,实现了城市合理布局和各种功能科学匹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多规合一”。

为提高实施能力,镇江生态新城综合规划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设计规则和先进指标,以之规范和界定生态空间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节能建筑模式、无障碍设计、区域能源控制系统等,谋求城市细部与整体都能达到规划设计的目标。

模块城市概念尝试

镇江生态新城以模块城市的概念和手法进行规划和建设。模块城市第一个特征是以综合规划作为总体设计,辅以设计规则规范各类开发行为,使各类开发都能在规划和设计规则的约束下进行半自律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和个性的同时,城市最终融合成为有良好整体性的有机体。

模块城市的第二个特征是作为基本单位的城市模块有相对独立的交通体系、能源体系、上下水道体系,城市模块本身是一个有相对完整功能配套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第三个特征是整个城市分成若干城市模板,每一个模板都由核心区、产业园区、住宅区、文化游乐设施等城市模块构成,再由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网络等“城市网络”将各个模板有机地连接成完整的城市。

下面以镇江生态新城综合规划为例,对模块城市规划手法进行具体的阐述。

第一,优化土地利用,追求生态文明。

迄今为止的城市发展采取的是一种排他性的发展,过度地破坏生态、排斥其他生物物种,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劣、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受损的严重现象。

出于对上述趋势的反思,“田园城市”、“抑制大城市发展”等思潮长期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城市化政策。但是城市化、大城市化、大城市群化的进程势不可挡。世界需要新的城市化模式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过去十多年中国的土地城镇化加速了“平面过度开发、立体过疏开发”的现象,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如何实现生态与城市协调共赢的城镇化模式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镇江生态新城综合规划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控制无序开发和低密度开发,把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新城总面积的35%,将65%的面积作为绿地、农田、水系留给生态空间。通过对生态资源综合、立体地利用,确立生态资源的经济性和产业性,优化生态空间的经济价值,同时尊重地形地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使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营造人文气息浓郁、舒适宜居的魅力城市。

第二,打造立体紧凑城市模块,谋求去汽车社会。

当人类步入汽车社会时代之后,工作与居住开始分离,通勤距离越来越长,所消耗的能源和时间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交通事故等汽车社会病灶正严重地困扰着城市。

镇江生态新城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实施以路面电车(LRT:Light Rail Transit)为主轴,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开发模式:首先,打造以路面电车作为支撑整个城市交通骨架的全新概念城市,形成以路面电车、自行车及步行为主的低碳交通结构,实现50%的公共交通分担率。其次,把城市空间集中在城市模块,着力将其打造成集居住、工作、学习、商业、娱乐、医疗和饮食等功能于一体的紧凑化、立体化城市徒步圈空间。再次,将开发半径压缩在路面电车两侧的500米之内,严格控制低开发和乱开发的蔓延。

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徒步圈不仅能大幅度减轻消耗在交通上的能源和时间,还能大幅度降低由交通引起的精神负担和交通事故。镇江生态新城将在中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低交通负荷、高效率、舒适、摆脱汽车社会困扰的崭新城市形态。

第三,推行能源供销模块化,实现高效率分布式能源系统。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厂数量的增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城市生活和经济模式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造成了气候变暖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大问题。在中国,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害问题。审视中国的能源系统,能够发现城市能源系统效率迫切需要提高。

城市能源涉及到城市布局、能源选择、效率提高和节能措施以及供求平衡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统筹系统的规划和安排。模块城市规划和建设手法正是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有效方式。镇江生态新城将运用热电联产(Cogeneration)、智能城市能源管理系统(CEMS:City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和共同沟三大能源系统打造智能、节能、创能的崭新城市能源模式。

热电联产是指发电厂在生产电能的同时又对用户供应热能的生产方式。在发达国家的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中,50%以上的能源用于空调、热水、厨房等热能消耗。与将电能转换为热能供应该部分能耗相比,将发电时原本废弃的热能直接供应给用户使用是一种更合理的技术路径。热电联产的优点是能够大幅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即便是在发达国家,火电的一次能源综合利用率也大多不超过40%。因为发电时有56%左右的能源以废热的形式被排放,另外4%左右的能源在送电过程中被损耗。相比而言,热电联产的综合能源利用率能达到70%~80%,甚至85%。镇江生态新城将通过在每个城市模块设置热电联产系统的方式,充分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大幅度提高城市能源效率。同时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热电联产系统还将大幅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荷。

镇江生态新城将在每一个城市模块构筑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能源管理体系(AEMS)。通过智能电网和IT技术构筑而成的AEMS能够良好地吸收区域内创造的新能源,合理分配光、电、热能,使区域内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达到高度合理的状态。镇江生态新城最终将各个城市模块的AEMS连接成一个城市的智能能源网络(CEMS),优化整个新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作为支撑CEMS的重要管网系统,镇江生态新城将全面导入共同沟,把水管、煤气管道、电线、电话线等集中铺设在地下通道,以共同沟作为大动脉形成连接各个城市模块的网络。由于可以进入共同沟内进行检测和维修,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网的检测和维护效率,减少因反复挖掘道路而引起的路面交通障碍。同时,清除地面的电线及电话线等网线,还有利于营造城市景观。共同沟的导入成本虽然较高,但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对共同沟的综合利用可以降低导入成本,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第四,以城市网络组合城市模板,形成多极中型城市联合体。

模块城市由复数的城市模板组成,每一个模板由多个各具特色和个性的城市模块构成,模板本身是一个有相对完整功能配套的中型城市。整个镇江生态新城由在绿地、农地和水面环绕中的五座岛屿状城市模板构成。再由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网络、生态网络等“城市网络”将城市模板连接成完整的“多极中型城市联合体”。

“多极中型城市联合体结构”不仅能规避和破解许多“一极集中型城市结构”引发的城市病,而且模块间、模板间形成的互补和互动的相乘效果,可望实现原点、进化、飞跃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美与功能的和谐,整体与细部的和谐,空间上的节奏感,通过产城互动等规划理念,给镇江生态新城带来巨大的活力和魅力。

经国务院同意,2013年4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了镇江建设生态新城“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定位。

2013年12月28日,镇江生态新城启动区正式开工,以模块城市手法探求综合地实现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立体城市、紧凑城市、节能创能城市、创新城市等众多理想的镇江生态新城翻开新的一页,从规划进入了建设阶段。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