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在地头摘桃,今天已是经过严格培训的技术工人。在北京郊区,大批农村青年与中心城区就业人口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享受规范的“五险一金”社会保障。随着北京城乡结合部、新城周边和小城镇及开发区的蓬勃发展,本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脱离传统农村生产方式,成为有资产、有住房、有社保、有工作的新市民。
昨天,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首都城镇化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北京城镇化率已达86.2%,与高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接近,产业结构也与高收入国家基本一致。目前,北京城镇化水平仅比上海低3.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位。
城镇化率统计不看户籍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以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反映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城镇人口在统计上有严格的界定标准,具体指居住在中心城、新城、小城镇的镇区以及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连通的村庄的人口。
“城镇化率不看户籍,并非北京城市户口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只要是居住在北京城镇,享受城镇服务设施的常住人口都算城镇化人口。”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除了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小城镇外,北京3900多个村庄中,有1200个村已经纳入城镇区域,因为这些村庄基本与城镇连成一片。
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分析报告称,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镇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90年,是城镇化进程的高速推进时期,城镇化率从55%提高到73.5%。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较低,二元化体制下城乡基本独立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城市扩张不明显。第二阶段是1990年至2005年,城镇化率从73.5%提高到83.6%,北京城镇化进入成熟完善阶段。这一阶段,北京城市快速扩张,活力增强,农村城镇化虽然进程加快,但区域发展差距拉大问题凸显。
2005年至2012年,北京进入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阶段,城镇化率从83.6%提高到86.2%,呈现缓慢上升态势,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基本稳定,大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基本完成。“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提升阶段。”相关负责人认为。
外来人口推高北京城镇化率
观察北京城镇化率的提升过程,外来人口成为重要推动因素。
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0年至2010年,北京外来人口增加了650.9万人,增长了12.1倍,占常住人口增量的74.3%,大多数外来人口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地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旧村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外来人口逐渐向新城和小城镇扩散。
目前,北京城镇化呈现出受城市中心区辐射的环形多中心发展特征以及小城镇带动的就地城镇化特点。城市功能拓展区以中心城区辐射为主,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城市发展新区以新城辐射以及就地城镇化为主,处于城镇化完善阶段;生态涵养发展区则以小城镇发展带动和自主城镇化为主,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过去六年,北京农村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根据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研究建立的农村城镇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2012年,北京农村城镇化综合实现程度为85.2%,比2006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从五个子系统看,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人民生活子系统,其次是基础设施子系统,第三是社会发展子系统。从监测的17项指标看,农村产业结构、人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但北京快速城镇化也带来一系列难点问题。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二是二元特征仍然明显,基本公共服务尚不均等。除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外,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新二元化矛盾也日渐显现。
“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环境与本地居民有较大落差,就业、医疗、子女入学等都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是当前北京城镇化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