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大规划统筹力度,按照功能片区定位,引导产业项目和城市设施有序聚集,形成三大片区错位发展,佛山新城、顺德新城"双核带动",魅力小城"串珠成链"的总体发展格局,率先探索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路径,在珠三角城市群塑造具有鲜明岭南水乡特色的网络型城市。”
昨日,顺德区委召开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新一年工作,提出要以城市升级为路径、以产业转型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民生幸福为依归,进一步确立改革发展领先优势。
从产城互动到产城人融合
全会认为,过去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顺德全区上下按照既定战略部署,深化产城互动,贯彻生态优先,让城市价值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的成效逐步显现。
新的一年,顺德将继续发挥城市升级的引领作用,但与去年不同的是,产城互动理念将进一步深化为“产城人融合”。“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注重城市、产业和人的融合发展,推动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同步提升,加快形成功能集约、产城融合、宜商宜居的城乡格局,营造综合转型的良好环境。”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说。
在环境塑造上,全会特别强调要“突出生态集约发展”理念。梁维东说,要严格贯彻十八大“五位一体”精神,坚持生态优先,增强水乡魅力,打造居住者舒心、投资者留恋、创业者向往的理想之城。据悉,顺德将坚持适度开发、宜居为重,创建国家生态区,采取果断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生态修复、守住环境底线,并强化西南片区作为全区生态“绿心”的规划理念,推动“美城行动”常态化,重点解决挥发性有机物(VOCs)、汽车尾气、水环境和固体废物等突出环境问题,推动森林入城,建设更多社区公园,让市民在家门口呼吸清新空气,享受优美环境。
首次明确两大新城定位
将减少区镇两级职能交叉
去年12月,佛山新城与顺德乐从镇实施融合战略,乐从镇全部纳入佛山新城重点开发区,佛山新城“委托”给顺德管理,这让顺德城市功能布局发生重大变化。针对这一新形势,此次全会报告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如何加快佛山新城和顺德新城两大核心建设,并明确提出“双核带动”战略,通过完善协同规划,共享基础设施,统筹项目布局,增强有机联系,形成双核呼应、比翼齐飞的良好态势。
根据全会报告,佛山新城要加快与乐从充分融合,依托顺德产业链高端延伸的内生动力,发挥中德工业服务区的强大带动作用,成为顺德城市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发动机,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丰富产业内涵,加快国际化步伐,提升对全市及珠三角的辐射和资源聚集能级,打造全市“强中心”核心区和广佛都市核心圈的重要一极。
而顺德新城则要发挥东邻珠江湾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实体经济的先发优势,主动加强与南沙新区和周边地区的战略合作,成为带动全区乃至全市融入海湾经济圈的战略载体;强化对全区重大公共设施和总部经济服务的聚集功能,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和商业服务业,打造全区城市高潮区和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
全会报告同时提出要推动中德工业服务区与南方智谷融合协调发展。南方智谷着力做好智慧“大文章”,加快形成对科研创新团队的聚集效应,而中德工业服务区着力深化中欧国际合作,加快聚集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高端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资源。
“依靠双引擎带动顺德以更强的综合实力,参与珠三角城市分工和国际竞争,奠定在珠三角都市圈和经济圈的战略地位。”梁维东说。
而“强中心”之外,顺德亦提出镇街发展要“串珠成链”,强化区级战略规划统筹实施力度,引导各镇街围绕功能片区定位,突出特色产业优势,打造立足全区、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特色公共服务精品。同时以德胜河、潭洲水道为示范,带动相邻镇街共建“一河两岸”,在城市交集地带共建公共设施,促进魅力小城共融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和中欧城镇化合作的示范区。
将减少区镇两级职能交叉
“改革是为了发展。”梁维东说。延续去年改革态势,今年全会报告提出要在行政体制、社会体制和基层治理三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全面释放改革能量、彰显改革成效,收获最大改革红利。
据介绍,顺德将优化党政运行机制,继续完善大部门运行规则,强化部门首长的统筹协调作用,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并推进区镇职责异构,在简政强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区镇两级履行职责和管理事务界定,提升区级的决策、统筹、监督能力以及镇街的执行、管理、服务能力,减少区镇两级职能交叉,健全统分结合、责权一致、运行高效的治理体系。同时,顺德也将优化党政治理方式。突破传统行政管理思维,强化战略研究、规则制定、环境秩序、服务监管等核心职能。
值得关注的是,在深化经济改革上,顺德提出要创新国资与民资的合作形式,将国有资本资源统筹能力与市场主体蓬勃活力紧密结合,充分有序开放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和社会事业投资领域,让社会资金成为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的主力军。
而在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上,顺德则提出需求和公平两大导向,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参与兴办福利事业,打造错位发展的社会服务网络,健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确保广大群众最紧迫的需求及时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则是要系统规划民生政策体系和设施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低端全面保障、中端加大支持、高端依靠市场。如社保、就业、救济等领域,要注重广覆盖、保基本,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领域,要注重更优质、可持续,对高端需求按照付费受益原则,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市民生活更加幸福。”梁维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