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被解读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引来广泛关注。作为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在创新城镇化融资机制方面成效显著。这一经验或许无法广泛复制,但苏州业已取得的成绩表明,只有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转型才是推动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首次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同时指出6项主要任务,包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管理。
作为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城市,苏州在城镇化融资机制上实现有效创新,其下辖县昆山更是率先达到75.1%的城市化率,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面对农村土地流转、农民身份置换、城乡一体化社会化管理等挑战,昆山可谓一马当先、成效渐显。为探究苏州昆山城镇化发展之道,证券时报记者走进昆山,走访明朝大思想家顾炎武故乡、昆曲之源千灯镇,找寻昆山城镇化的驱动力,记录当地经济社会的变迁新貌。
工商业崛起
2013年末,华东地区大规模降温。逼人的寒气笼罩下,昏黄的雾霾弥漫在长江南岸。记者驱车从苏州市区出发,到昆山市大约40公里,从昆山市区再辗转到千灯镇大约20公里。一路上工厂连绵,几乎很少能够看到成片的耕地。
千灯镇是昆山南部紧挨上海的中心城镇,上海11号地铁线已通至千灯邻镇花桥镇。按照规划,苏州工业园区S2号市域轨交将对接上海轨交11号线。千灯镇为此专门开设对接地铁的公交路线,到达花桥地铁站的公交车程最多耗时40分钟。
在上世纪80年代,千灯镇主动承接上海向外扩散的城市工业和“军转民”三线企业,实现了“农转工”的第一次转变;90年代末,千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第二次转变;最近十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千灯镇开始转变观念,注重招商选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第三次转变。通过这三次转变,基本奠定了千灯三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2009年,千灯全镇即以99.68%的高流转率,将3万亩土地流转并发包给96个种养大户发展规模农业,镇域西部的3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园现已远近闻名。而按照苏州市政府“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建设思路,如今千灯镇域80平方公里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区域,包括居住区、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园和商贸物流园。
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志彪教授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早期历史原因,江苏地区工业化比较早,推动城乡一体化或就地城镇化比较迅速。当地发展工业化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区、出口加工区等,在产业集中的情况下,逐步完成农民身份转移。”
基于当地发达的工业经济,很多65后的昆山当地人,已很少有在家务农。进入80年代,脱离土地、进入工厂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生活方式,当时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是当地乡镇企业。
90年代之后,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初步展开,工业土地需求剧增。在此期间,大量农地被征收转移给工业。由于当地多数农民已脱离经营性的农业生产,因此土地征收的过程相对顺利,专业的农民也十分容易在当地找到工作。
据一位90年代在昆山台资企业波利食品工作的人士回忆,那时高中刚毕业,他的同窗好友月工资大多在400元左右,自己700元的月薪已算很高。彼时,波利食品也成为昆山纳税大户。
在外资进入、投资建厂的带动下,当地用工需求巨大。与此同时,产业链集聚效应渐显,昆山当地的民营经济也开始崭露头角,并发展壮大。到如今,改制后的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和随着外资而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已经能够充分吸纳当地的劳动力。
以千灯镇为例,全镇目前拥有外资企业400多家,内资企业2200多家,累计注册外资超30亿美元,投资总额50亿美元,注册内资超80亿元,内资总投资额超120亿元。其中,年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3家,超亿元企业73家。有了强劲的经济基础,无论是大规模支付征地补偿、建安置小区还是向失地农民补贴各种保险,地方财政都显得游刃有余。
刘志彪教授对昆山的城镇化方式表示赞同,他认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应该是以产业为支撑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变成产业工人或服务业从业者。相比之下,缺乏产业作支撑的城镇化是危险的。同样,直接把农村改造成城市也是不可行的。应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办一些开发区,先完善区域内的产业功能、吸引人居住,完善生活功能,再逐步改进生态功能。”
城镇化的两种形式
在工业化裹挟的城镇化浪潮中,有的村被保留,在此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的村则进行行政撤并,成为新社区。
千灯镇吴桥村便是保留村之一。吴桥村得名于村内一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大石桥。这个时节的吴桥村,白天村间小路上行人寥寥,环境静谧。有些居民家门前的不足20平方米的小块空地上还种了些蔬菜。当地人介绍,年轻人都去附近工厂上班,晚上才回家。
据了解,现在的吴桥村在2010年,由几个行政村合并而来。目前全村户籍人口2012人,18周岁以上劳动力1870人。共有538户人家,其中动迁了450户,有120户纳入保留村。
这些“保留村”或“新农村”通常并不经过大规模动迁,为保护历史遗迹,尽可能保留村子原貌。村民可根据自身需要,在向主管部门申请后,自由对家中宅基地进行翻新或重建,但不可扩建。类似吴桥村这样,因保护一座古桥、一棵古树、一处古遗址成为保留村的,昆山全市共有约124个。
该村村支书告诉记者:“目前全村的土地已经全部流转,有1000亩地承包给邻村的大唐生态园,保留村村民每年土地流转收益大约在700元/亩~800元/亩。还有600亩基本上是村办工厂。”
据悉,大唐生态园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农业示范区,千灯的农业主要集中于此。土地发包给96个种养大户,一般承租100亩粮田的大户年纯收益达10万元,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吴桥村的不少村民在村办的吴桥电器厂工作,该厂主营线路板生产销售,开办已有30年。2004年转制为民营企业,但大家还是习惯称之为村办厂,村办厂员工每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保留村只是昆山汹涌的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较小分支,绝大多数缺乏历史或文化价值的村落,则面临集体拆迁的命运。
千灯镇炎武社区展现了城镇化的另一种形式。炎武社区成立于2005年12月,是当地较早启动村民集中城市化尝试的社区,位于千灯古镇区的东部,最早于2003年便开始规划动工,拥有住宅楼228栋,住房5576套,是集农贸市场、商业街、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住宅区。
目前社区居住着5000户居民,总人口1.68万,主要由千灯镇24个行政村的动迁农民通过“三置换”的方式入住社区。而村中原有土地也已实现全部流转。所谓三置换,即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成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和城镇保障,宅基地和农房置换成城镇住房。
炎武社区的居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老百姓按照原来宅基地面积1:1的比例置换房子,最多不超过原先宅基地面积30~40平方米,而一般农民家老宅面积都在200平方米左右,动迁完过户,基本每家可分得2~3套社区公寓。按照1200元每平米置换房楼价算,置换同等面积住房需花费20万元~30万元,而宅基地拆迁补贴约为14万元,即每户还需掏约10万元~15万元。对比当地商品房价6000元~8000元来看,居民拿到房后可按照商品房交易规则出售多余房产,利润空间较大。
千灯镇政府工作人员吴洁介绍,以前社区房盖好后,再对农民宅基地拆迁,现在动迁提速后,部分村先拆后搬,农民租房期间,政府补贴每户1500元/月。
相对保留村而言,城镇化社区看上去更具城市感。但被安置进入安置社区的居民依旧思念农村宅基地式的大宅院。午后的阳光、小小的自留地是老一辈昆山农民心中无法抹去的惬意。基于这种眷恋,在昆山一些集中安置社区周边,还能不时看到城镇绿化带被开垦成小块的菜地。
城乡保障一体化
虽然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切的怀念,但昆山的农民们几乎没有土地。他们有的是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城镇社保、医保,除了农村户口之外,他们和城镇居民几乎没有任何不同。
千灯镇吴桥村村支书回忆:“大概6年前,昆山开始推行农保转社保。我父母2009年共花了4万元,一次性买断社保。现在父母都快要60岁了,仅母亲一人基本每月可领到1025元,而以前农保每月只有400元。”村支书口中所说的“一次性买断”即是农民按照年龄段一次性补足社保的个人部分,每人大概2万元~3万元不等,再由政府补贴约2万元/人。这样,农村户口就可以参加社保。
资料显示,昆山市政府2009年部署着力推动城乡保障“三个并轨”:全面推进城乡户籍低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的并轨。实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千灯镇财政补贴9400万元,将5754名农民并轨进城镇养老保险。全镇3523名农民并轨城镇医疗保险,补缴金额7192万元。
2012年,千灯镇累计发放低保补差金、低保边缘救助金、残疾救助金等各类救助金1656万元。全镇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应保人数的94%;享受城镇养老金待遇占享受养老金退休人数的80%。全年政府补贴社保414万元,农保56万元,代发农保养老金2073万元。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如今,整个昆山县社保综合覆盖率已达99%以上。农村社保与城市居民业已并轨,分立的户籍性质已经变成了一纸文书的差异。对于昆山人而言,农村与城市是一样的。
但是,在不少昆山人看来,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更有吸引力,因为农民可得到一部分土地流转收益和村级资产分红。村级资产主要由土地、厂房、办公楼、商铺等,根据各个村经济发展情况,分红和补贴各异。
据了解,从2010年底开始,千灯镇对拆迁基本结束的行政村进行撤并,并组建了资产经营总公司,对村级资产进行统一管理运作,目的是为实现村级资产保值增值。同时,深化富民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这三大合作社的改革进程,做大做强股份合作经济,增加农民富民合作社入股分红和村级资产量化分红收入等。
千灯镇原村民通过上述“三置换”方式入股村资产。目前,全镇村级年总收入1.3亿元,有8个村超500万元,其中大唐村超4300万元。全镇组建富民合作社2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4个、社区股份合作社24个,农民三大合作社户均分红收入在5000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千灯镇政府搭建信息平台和创业载体,把优质项目推荐给农民,并适度放款农民创业贷款的条件,增加农民创业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