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究竟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啥好处?记者19日在高交会五号馆中科院“感知中国”专题展上,实地体验了农资物联网守卫“舌尖上的安全”。从买肥料,种植施肥,流通,购买整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可追溯。
“淘宝式”购农资全程可查
农业物资没了,用手机一搜索,就能找到离自己的田最近的农资仓库。同时,通过中科院与中华供销总社构建的农资电商平台,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可以全程追溯。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农资流通中存在监管技术手段落后、假冒伪劣农资层出不穷的问题,坑农害农事件屡禁不止。基于中科院研发的“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及智能物流调度平台”,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资流通的效率和水平,保障了农资质量安全,将食品安全的溯源,延伸到土地端,目前,系统已在天津、安徽、江苏等省市已经开始应用,系统用户已达千万。
给土地做“心电图”指导施肥
不同的土地,氮磷钾等各种成分含量不同,施肥错误,一样会爆发食品安全问题。
在中科院研发的一台土地养分检测仪前,记者看到,通过一束激光,打在土壤上,土地中各种重金属的含量立刻实时显示出来,“就好像给土地做一张心电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设备可以安放在拖拉机上,在耕地过程中,就可以将每寸土地的重金属含量测出来,从而正确施肥。
记者在现场看到,农民除虫也有了新武器,通过在手机上安装一个App软件,田间发现病虫害,拍下图片扫一扫,就可以知道病虫害的种类和防治方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和农科院合作,图库里已记录上万种病虫。
给食物标上“身份证号”
通过溯源秤,称商品的时候,打印出小票上有一个编码,成为你买的食物的“身份证号”,在食品溯源机上一扫,或者用手机、电脑输入编码,食品在哪里生产,在哪家超市或者农贸市场那个摊位购买,摊主姓名,全部一目了然。
工作人员解释,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了从零售终端到运输环节、生产加工、产地相关信息的“逆向溯源”。目前这一体系在无锡、宁波、哈尔滨等多个城市试用,到明年2月,无锡将实现全城镇覆盖。
“应用落地”成物联网今年关键词
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汇联告诉记者,中科院“感知中国”专题展今年已是三度亮相高交会。他认为,物联网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的探索,完善基于行业的应用。由于商业模式并不清晰,现在真正下决心做物联网的企业并不多。他指出,随着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将催生新的业态,“比如,基于医疗物联网,已经出现了专业的健康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