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既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新一轮改革目标的战略取向,正深刻地影响着经济进程和社会变革。近年来,我市以九曲河综合整治带动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以产业园区建设带动城市新区拓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始终“把加快发展高高举过头、把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真正让老百姓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就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4年来,我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资阳中心城市由2008年的28平方公里拓展到41平方公里,拉开了100平方公里大城市框架,创响了“西部车城、节能之都、绿色资阳”城市品牌。
一、始终坚持“三高”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九曲河全长50公里,流经资阳城区段12.5公里,近年由于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失衡,昔日水美鱼肥的母亲河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市民反映强烈。2009年6月市委二届十次全会以“正视、面对、拿下”的决心和勇气,决定综合整治九曲河,以此带动50万平方米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拉开了以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幕。工作中,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要求,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坚持规划先行、规划管总,突出“全域规划、产城融合、城乡一体”。2009年邀请中规院、同济大学等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开展资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及配套规划,并注重与产业、交通、土地利用等“多规衔接”,形成了资阳、简阳两个大城市和安岳、乐至、三岔、龙简新城四个中等城市“2 4”城市发展规划布局。2011年建成资阳市规划展示馆向市民开放,实现了规划管理公开透明。坚持把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纳入总体规划,统筹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特别是突出抓好九曲河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编制形成“一带、四区、九点”空间布局,编制园林绿化、截污干管、业态分布等18个专项规划,先后召开专家评审会和研讨会100余次,广泛听取市民对规划建设的意见,形成了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成果。
(二)坚持高质量建设。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以人为本”原则,合理确定开发强度,严格按规划有序组织实施。一是实施重点突破。统筹推进资阳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建设,九曲河综合整治累计投资20多亿元,基本建成“水清、路畅、岸绿、景美”的景观带;全市4年来共改造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1.2万户、104万平方米,正加快推进在建36个、1.4万户、106万平方米改造项目。2009年9月启动30平方公里城南新区、30平方公里城东新区建设,目前已建成11平方公里。2010年4月在全市3个县(市)分别规划了简阳三岔、安岳龙台、乐至童家3个发展新区,正加快形成新兴增长极。二是创新建设模式。坚持走市场化路子,采取BT等方式引进国有大型企业参与九曲河综合整治,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保证了工期和质量。采取“退城入园”模式,制定工业企业搬迁优惠政策,实施南骏汽车老厂、城北片区企业整体搬迁,实现旧城改造、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多赢。三是推进和谐拆迁。始终强调“城市建设最终必须让老百姓受益”,坚持依法合规、阳光透明,制定落实优惠拆迁安置政策。坚持“共性靠政策、个性讲感情”,妥善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4年多来资阳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和谐拆迁近万户群众和150多户企业,超过建市以来前10年总和,没有发生大的不稳定问题。四是注重整合资源。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坚持优先保证重大项目落地,坚持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整合土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需求。整合资金资源确保重大项目按期按质完成,采取锁定土地收益方式支付九曲河综合整治企业垫付资金,树立了诚信政府形象。
(三)坚持高水平管理。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我们始终把加强城市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加大城市管理投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更新城管硬件、提高环卫工人待遇等措施,城市管理费用财政预算逐年递增。二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按照宜居标准强化生态功能,实施城区500米绿化工程,规划建成了苌弘广场、三贤公园、字库山公园、凤岭公园等城市绿地公园。特别是在九曲河综合整治中坚持把绿地、公园留给老百姓,资阳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7%;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学校、医院等设施;实施道路通畅工程,加快城区沥青路面改造;实施城市净化工程,建成一批公厕和垃圾、污水处理场。加快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内涝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三是强化社区管理服务。随着城市居民人口增加,社区管理服务任务加重。我们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推行镇改街道办事处、村改居,优化社区布局,建强基层组织,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特别是将社区管理服务向城市新区延伸,实现了城市管理全覆盖。2012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和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二、着力研究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四大突出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经济的一把多功能“钥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工作中,我们着力解决问题来研究问题,突出研究解决了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2010年8月我市出台《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在简阳市试点,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条件,出台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政策,让转移人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2011年4月全面铺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落户“全开放、零门槛、广吸纳”。截至目前,共解决落户城镇人口17.8万,其中农业转移人口8.5万,实现“社保全覆盖、户户有就业”。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就业,防止“城镇空心化”,仅城南新区即引进入驻韩国现代等一批境内外500强企业,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1.7亿元、吸纳就业4.9万人。
(二)关于保障建设用地问题。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合法权益前提下,通过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等方式统筹使用城乡土地,探索新村建设适度集中、旧城改造“以低换高”等做法,盘活存量土地,做活土地文章。2009年以来全市实施土地整理项目44个、新增耕地4000余公顷,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34个、增加建设用地周转指标2万余亩。
(三)关于筹集城市发展资金问题。在加大财政投入、市场融资的同时,始终把土地收益作为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2009年4月后禁止了“毛地”拍卖,通过规范建立土地收储制度,实行“净地”拍卖,规范了土地市场,盘活了城市土地资源。坚持充分开放合作首要路径,突出“招大引强、国企优先”,采取BT等方式引进中城建、中交集团、四川华西等大型国企参与城市建设,探索地方与国企合作共赢发展模式。组建7大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实现融资56.3亿元、担保资金65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辖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503.4亿元,是2008年末的3倍,存贷比由2008年的36.8%提高到48.3%。建立健全“借、管、用、还”长效机制,政府性债务良性可控。
(四)关于发展现代农业问题。我们坚守决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推进城镇化这条底线,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农业。创新“六方合作保险”等机制,扶持发展农民专合组织2560个,带动农户50余万户。实施“召引工程”,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城市资本到农村创业发展,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余个,带动土地流转近10万亩,带动7万余名农民就地转变为农业工人。
三、关于下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更大发展空间”“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工作作出部署,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方向和重点。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规划优化发展布局。着眼天府新区和成都新机场规划建设带来的区域格局变化,以现代化、国际化视野,抓紧谋划编制《资阳临空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对接天府、连接机场、融入成都”的综合交通网络,着力谋划打造“航空新城”,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布局。
(二)完善功能提升城镇化水平。坚持把宜居放在首位,加强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为城造市、以市聚人、因城兴业”思路,引进建设万达商城等城市综合体,打造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三)创新模式加快旧城改造。加强规划引导,综合采取金融、土地、财税等措施,探索居民自主改造、“退城入园”、划地自建等改造模式,加快推进在建项目,抓紧启动纳入改造规划项目,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四)产城融合加快新区建设。坚持“两化”互动、产城融合,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引进力度,把城南新区建设成全省“两化”互动示范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快拓展城东新区,努力建设“成渝经济区突出丘陵特色的依山傍水、宜居宜业的生态江城”;加快天府新区资阳片区和安岳龙台、乐至童家发展新区建设,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