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核一圈三群”布局图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袁纯清书记亲自领题完成 《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提出了“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体系布局。省政府出台了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意见》,成立了山西省城镇化推进工作领导组。为加大对太原率先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省政府还成立了山西省省城规划委员会,李小鹏省长亲自担任主任。
省城镇化推进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住建厅。今年以来,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总体要求,结合山西实际,省住建厅对城镇化积极破题,在认真研究和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以‘提质提速’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城镇组群发展、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大县城和百镇建设,制定完善并落实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规划先行——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开展了大量工作,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逐步提高。2012年我省城镇化率为51.26%,近两年平均增幅为1.6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46个百分点的平均增幅,也高于我省“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9个百分点的水平。
一是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圈、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晋北、晋南、晋东南等“一核一圈三群”6项规划编制完成,已经省政府批复并印发。指导编制了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都市区、晋城“一城两翼”等城镇组群规划及阳泉市市域总体规划,全省22个城市和85个县城到2012年-2020年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完成,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近两年全省完成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750亿元,接近“十一五”投资总和,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大幅提高。省体育中心、太原长风文化岛、大同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等一批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中心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三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省基本实现村村有保洁员和垃圾收运车辆,镇镇有垃圾中转站,县县有生活垃圾处理场,环卫保障体系由城镇向农村延伸,城乡人居环境发生明显改善。
四是典型示范不断涌现。长治上党城镇群以城际快速路建设为抓手,构建中心城区和周边6个县市20分钟生活圈,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同市统筹推进名城复兴和城镇提质,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特色城市。各地以典型示范为样板,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发展理念与体制机制,呈现出竞相发展的局面。
“五抓五着力”——推进城镇化提质加速
抓规划,着力增强规划编制水平和质量。规划是城镇化的方向标。我省提出在全省掀起重视规划编制、严格规划实施的热潮,一是编制全省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城镇化发展定位、布局、目标、措施等,科学指导城镇化建设;二是按照城镇组群发展、大中城市提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小城镇建设等不同层面,科学制定城镇规划,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切实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和质量;三是开展规划督察,及时并严厉纠正违反规划的行为,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违规必纠。今年,重点抓好山西科技创新城规划、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规划、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规划等的编制。
抓城镇组群发展,着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城镇组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重要途径。目前,我省城镇组群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推进速度不快,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一是要总结典型做法和经验,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城镇群,长株潭、武汉大都市圈、呼包鄂、中原、关中城镇群,以及省内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百里汾河城镇带的交流学习。二是要建立联席协调领导机构,建立并执行联席协商、规划协调、用地统筹、项目对接、政策同享等机制,推进组群内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城镇组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抓中心城市扩容提质,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扩容提质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抓手。我省将围绕“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要求,进一步加大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建设力度,以新区示范和旧区提质为抓手,推进中心城市扩容提质。一是合理建设城市新区。今年重点抓好太原汾东商务区、晋阳湖区、大同御东新区、晋中北部新城等不同类型的新区示范工程。二是积极推进旧区提质。以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街区改造提升为重点,成街成坊推进旧区提质,改建危旧房屋,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
抓大县城和百镇建设,着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县城和重点镇相对于大中城市,农民进城门槛和成本更低,文化认同感更近。按照《全省大县城三年建设实施方案》,“十二五”后三年,全省拟选择11个试点县,围绕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集聚区建设等10项内容加快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功能,改善县城面貌,提升县城整体实力,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
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城镇化推进的活力和动力。组织开展城镇化试点工作,选择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市、县(市),引导其在户籍、土地、就业、社会保障、区划调整、行政管理和投融资等方面改革探索,为全省积累经验,切实解决“人能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背景 我省城镇化建设存在四个“低”
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低。2012年,我省城镇化率51.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位。
二是城镇规模和竞争力低。城市、县城、小城镇平均人口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数和中部其他5省,特别是小城镇平均人口不足6000人,其中3000人以下的镇近200个。城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普遍不高。
三是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低。14项市政公用设施指标中,我省有6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小城镇市政设施比率均居全国靠后位置。
四是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度低。推进城镇化需要建立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我省这几年出台了一些户籍、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创新力度不够,缺乏整体协调联动,城镇化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