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文旅融合 探索“景城一体”发展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18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浏览次数:903
核心提示:近年来,济源不断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发展思路逐渐明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济源不断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发展思路逐渐明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一、规划融合,助力“景城一体”

“十二五”期间,济源市确立了“景城一体、市域全景”的发展思路。从规划融合入手,实现旅游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总体规划做到“四规合一”。在旅游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广泛征求国土、林业、住建、规划、宗教、文化等多部门的意见,做到旅游规划与市域规划、国土规划、新型城镇规划“四规合一”。

二是详细规划做到“一个部门”牵头。全市拟开发景区详细规划、愚公文化产业园规划、优秀旅游城市城标广场规划和道文化广场规划等相关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均由旅游局负责牵头。

三是涉旅规划把好“一个关口”。市域范围内涉旅项目或者景区规划范围内的所有项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项目设计实施前须先征询旅游部门的意见,旅游部门出具意见书方可实施。

二、建设融合,打造“美丽济源”

作为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济源从“景城一体化”破题,探索了一条“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城市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科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扶持政策,实施“美丽乡村工程”。按照建设花园式度假新农村和新型观光社区的要求,2012年投资8000余万元,全面实施了阳下路区域84户精品“农家乐”改造提升工程,发展了62户住宿餐饮型“农家乐”和22户购物型“农家乐”,成为省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2013年起,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每年发展2-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是都市旅游发展与城市休闲体建设相结合。城市建设中,注重旅游服务功能的发挥。规划建设“九大片区”,其中东湖片区开发按照高档休闲中心的定位,打造休闲娱乐“不夜城”,三湖片区将开发为宜居宜游的靓丽西部水城,济渎片区将开发为传统文化商圈,使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日渐完善。

三是景区观光旅游与交通体系建设相结合。2012年重点完善了王屋山天坛神路、林山至王母洞旅游道路、九里沟旅游道路、小沟背木栈道、黄河三峡索道等景区内部交通。2013年将着力建设南太行旅游专线、环小浪底库区旅游公路等旅游环线,构建“大旅游圈”,实现“快旅慢游”。

三、宣传融合,叫响“济源旅游”

近年来,济源依托愚公移山文化、道教文化、黄河文化、创世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逐步形成了“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宣传融合新格局。

一是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推出二月逛济渎庙会、三月赏黄河三峡野玫瑰、四月小沟背祭祖、五月王屋山登山、六月小浪底观瀑等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形成全年亮点频出的格局。

二是打造文化旅游宣传平台。在济源电视台推出《品游天下》栏目,在全国旅游电视协会与130余家地市媒体对播;与济源日报合作开办《新旅游·特刊》栏目。

三是繁荣道教活动场所。开放济渎庙、阳台宫、长春观、奉仙观等道教文化场,邀请宗教人士前来讲道布法,举办多样的道教活动,使香火旺起来、人气火起来,为文化旅游助力。

四、政策融合,形成“投资洼地”

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文化旅游系列扶持政策,发挥了政策引导资金的“杆杠效应”。

一是重点培育旅游服务业。2011年出台了《济源市服务业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出资3000万元,作为服务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其中对旅游企业创牌升级、农家乐、旅游商品研发、大型团队地接、旅游节庆活动举办等给予5000元-300万元的奖励扶持,将文化旅游作为全市八大重点产业之一进行培育。

二是专项扶持“农家乐”发展。2012年,济源制定出台了《济源市农家乐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对新建或改建农家乐,按照建设规模和档次,单户进行3万-7万元的资金扶持和奖补,目前,王屋山五里桥村、邵原黄楝村等旅游特色村庄农家乐连片经营规模初现。

三是针对性鼓励企业自主营销。先后出台了《济源市对旅行社组织游客来济旅游奖励暂行办法》、《济源市景区市场营销奖励暂行办法》,对组织大型团队、特殊影响力团队、年度地接排名前三名的旅行社,以及景区开展活动营销、广告宣传、节庆活动营销等给予奖励。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