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旅游和城镇化是经济界讨论的热点。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新的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就是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大战略。这两大战略对拉动我国内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有效拉动内需的重要推动力,这对经济工作者、旅游工作者和各级政府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旅游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及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国内旅游出现井喷式的增长。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公民国内旅游的势头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增长速度。我国已形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旺盛。2012年国内旅游达29.57亿人次,同比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2.2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7.6%,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凸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颁布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旅游发展纲要、规划,各类经济体纷纷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建设。总的看来是以经济增长为驱动力来发展旅游产业。国家旅游管理部门通过加大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产品的推广和引导,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等国家战略,目前全国有9万个村镇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800万农民从中受益,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旅游业以城镇化建设为基础,可以有效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城镇化建设借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形成具有特色、内涵丰富的社会集群,由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直接推动城镇化过程,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旅游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路径。欧洲的城镇化建设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而逐步形成的,我国的城镇化与欧洲城镇化的形成机制不同,与拉美国家的城镇化形成也不同。亚洲地区城镇化程度最高的是日本和韩国,都是依靠工业化的强力推动,迅速迈入高速城镇化的轨道。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之中,尚未完成工业化,现代服务业还没有建立,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积极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无法复制西方的模式,而是要通过就业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建立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路径,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度假提供了服务,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集聚,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信息交流和沟通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冲击,会有力地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扩大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农民在变成居民后,一方面是就业机会会大幅度提高,促进城市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成为服务的对象,成为有效的消费者,使边际消费大幅度提高。通过以旅游经济为导向的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劳动力转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效地削弱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
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应该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应有区域性的统一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多种经济要素参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客观规律办事,统筹兼顾。城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稀缺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城镇开发的同时应尽可能保持旅游资源原有的自然和历史,不要人为地破坏资源和杜撰历史。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及社会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