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专家智库 » 高端访谈 » 正文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09  来源:《财经界》  浏览次数:1547
“可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先进城市的发展共识,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记者:智慧城市虽然是一个热点,但在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误区。您认为总的表现有哪些?

单志广: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建设热情高涨,但大多数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对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困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 重采集、轻分析,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才, 重新建、轻利旧,重建设、轻运营,重发展、轻安全” 等现象,主要问题和误区表现在:

(一)重概念口号,轻行动配套

有些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时,热情很高, 决心很大,目标很宏伟,口号一大堆。但是,却明显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方法措施,缺乏执行层面的组织保障,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最终会成为政府首长或者主管部门追求时髦、盲目跟风这类政绩观的一个佐证。

(二)重建设投入,轻绩效提升

有些地方非常重视上专网项目,建系统工程,特别是各主管部门在争取建设项目时往往都自成体系,独立运行。但是,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最终的结果经常是:简单地将各部门自己拟建的信息化项目拼成一个大包,再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就算是智慧化了,投入产出率十分低下。

(三)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

有些地方或主管部门对于花大钱购置先进设备、系统软件具有过大的积极性,热衷于尽快将“行头”武装到“现代化” 水平,甚至不惜借债来投入巨资。但是,缺乏统筹建设、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重工程建设,轻安全保障

有些城市重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但在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过度依赖国外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甚至打算直接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可能会导致交通、能源、金融、社会管理等重要信息为外所控,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客观上,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期。各地在对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认识不清、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推进思路不明、发展模式不力的情况下,如果盲目开工新建大量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势必造成新一轮大规模重复建设、浪费巨额投资、缺乏应用实效、造成信息安全隐患等严重后果,不仅难以达到破解城市化发展困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目标,还将对我国城市发展和信息化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记者:虽然我国现在信息化、网络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准,但是我国的城市为什么还谈不上智慧化,“智慧” 到底缺失在哪里?

单志广:智慧的本源在于信息的充分共享、深度加工、便捷流通与高效利用。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是全面感知、高效互联、深度共享、智能应用。

当前,我国城市不“智慧”的主要约束因素包括:

一、技术障碍:大数据处理滞后,三网融合水平低,城市管理柔性差,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弱等;

二、体制弊端:部门分割导致信息封闭和壁垒, 互联互通共享难,电子政务重复建设十分严重等;

三、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均严重不足;

四、观念落后:城市管理重“管”轻“理”, 法制观念、人本观念、服务观念均非常缺乏。

因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挑战是:信息依据类别、行业、部门、地域被隔离;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被割裂和遗忘;信息的利用由于技术障碍和体制弊端而受限制。智慧城市的本质是要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按需的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记者:智慧城市的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循序渐进,更应突出重点,您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应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什么?

单志广:建设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本、面向需求, 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加快构建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实现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具体而言:

1、注重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水平。

2、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领域,基本形成满足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公共服务需求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注重提高城市社会管理精细化。不断提升能源、通信、交通、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基本形成面向市政管理、人口服务管理、治安防控、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特种设备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诚信等社会管理领域的智慧应用。

4、注重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推进供气、供暖、防灾、桥梁、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公平普惠的基础网络环境, 继续推进城乡宽带普及和提速,大力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推动TD-LTE 规模商用,实施“三网融合”。

5、注重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高技术服务业,形成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新业态。充分发挥城市聚集优势,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集群竞争能力,构建城市智慧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和特色产业集群。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