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社区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04  来源:学习时报  浏览次数:1339
核心提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无疑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然而,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起点低、速度快,以往存在着注重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人的城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进城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到位,进城农民市民化问题凸显,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 位置属性:头条一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快社区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无疑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然而,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起点低、速度快,以往存在着注重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人的城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进城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到位,进城农民市民化问题凸显,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中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就需要我们总结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克服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要地不要人的发展方式,尊重城乡居民的主体地位,解决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新型工业化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动力,克服以往城镇化进程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走集约、低碳、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不仅是注重城镇的发展,也要通过中心城市和城镇的辐射作用带动现代农业、农村社区的发展,让农村共享城镇化的成果;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也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发展城市群,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要求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加快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城市的环境治理和城市的社会管理,克服大城市的“城市病”,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然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解决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都需要我们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建设。

社区是城镇化人口集聚的主要方式。社区是指集聚在一定空间(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为了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般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第一,社区人口。一定的社区空间聚居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城镇化人口聚居的特点在社区中突出地体现出来;第二,社区地域。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城市、乡村,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虽然交通通讯的发展,地域性将会越来越不重要,但是,居住地域在个人交往以及亲密关系的形成上仍然发挥着极重要的意义。第三,社区设施。社区要具备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为整个区域服务,以满足其成员的各种需要。第四,社区机构与制度。每个社区有相互配合的社区服务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不仅服务社区居民,还要管理和规范社区人的行为,化解矛盾,使社区运行有序。第五,社区交往。社区成员因某些需要相互交往而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所以,社区都有供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场所和活动中心。第六,社区文化心理。社区成员有共同的语言、风俗和文化心理,从而对社区有归属感、认同感。在社区六个要素中,人群是社区的主体,地域和生活服务设施是社区的物质基础,制度和管理机构是协调社区各种关系的调节器,社区因人际交往和共同的文化心理形成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是社区生活的核心,又是凝聚社区成员的纽带。

中国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快社区建设。一是社会流动和农村城镇化加快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迅猛增加,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社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已达到2.6亿人,同2000年相比增长81.03%。人户分离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社会流动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跨地区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大量的外来农民工涌入大中城市,一个人从农村迁入城镇生活和工作,并不等于适应和融入了城镇,只有通过社区建设,才能帮助城镇新居民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城镇,培育和养成城镇所需要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和工作能力。同时,由于城市流动人口迅猛增加,造成城市住宅、教育、医疗以及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超负荷运转,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民生问题凸显。事实表明,流动人口增多带来的诸多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性力量难以解决,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加强社区建设。二是“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需要加快社区建设。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是通过高度行政化的“单位制”来实现的。我国城乡居民都被纳入到不同的“单位”中,在城市,社会成员都在不同的单位里工作,没有工作的人在街道和居委会进行管理。在农村有人民公社,它不仅是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农村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实现经济生产和社会管理的统一体。改革开放之后,原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被打破,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许多人离开单位体制,进入民营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外资经济工作,使得体制外出现了自由流动人口和自由流动空间,我国社会也已经从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人”,单位失去了全面控制社会成员的能力,城市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单位人”向 “社会人”转变需要加快社区建设。三是城市居民需求多样性需要加快社区建设。社区生活着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籍的居民,老人、妇女、残疾人、青少年等不同居民群体有不同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需求日益多元化,这迫切需要通过完善社区服务来满足不同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社区缺乏应对复杂社区环境、开展社区工作的经验,缺少能够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估社区服务项目的专业人才,因而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对社会福利的多元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使社区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调动和发挥社区的积极性,依靠社区的力量加强社区的服务和管理,进而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加强社会建设。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各阶层的人都集中生活在社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分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使得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呈现,各种社会矛盾首先在这里积聚。

因此,社区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处于前沿地位。五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民主政治道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社区建设是我国目前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它既是国家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逐渐还权于社会的必然过程,又是城乡居民实现社会参与的必然需要。因为单位体制的解体,政府由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有限型政府,居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弱,对社区的依赖性增强,与社区的关系日益紧密。城乡居民越来越需要社区解决自己日常生活的问题,对社区的公共事务也就越来越关心。社区居民通过社区各种组织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同时,也积极地参与社区甚至国家的公共事务,推进基层的民主政治进程。社区建设不仅能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也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增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六是应对老龄化挑战需要加强社区建设。随着中国进入21世纪,同时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 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养老与医疗保障事业、老龄服务、老年宜居环境、老龄文化、老年群体社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现代社会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挑战,特别是中国城镇化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流向了城镇,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满足城乡社区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完全由家庭承担养老义务的方式,实现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成为当前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新出路。七是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大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或经商。农村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家庭,不仅弱化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对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造成重大的冲击。城镇化不是弱化农村和农业,而是通过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因此,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在大量农村成为城市空间过程中,在农村实现集中居住过程中,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公共服务,这也是我们民生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让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同时,农村社区建设也拉动了消费、节约了土地、改变了农村面貌、改善了群众生活。

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社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加强社区规划。社区规划是对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是社区发展的蓝图和指导社区各项工作的纲领,其目的是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各种社会关系,合理配置生产力,有计划地发展居民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社区规划的合理性,从而提高社区整体建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社区规划的内容社区可分为物质的规划和非物质的规划。物质性规划主要是社区微观层面物质空间的改善,主要包括社区住房、商业、交通、公共配套等各类城市生活功能设施的完善和景观环境的整治提升等内容,其目的在于塑造宜人的社区空间和人居环境。非物质规划主要包括社区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满足社区人际交往和社区居民精神层面的需要,是对社区软环境的规划。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