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城镇化分歧传言折射社会“造城焦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419
核心提示:前日,有消息指,发改委高达40万亿的城镇化草案暂时受阻,被李克强等高层否定;昨日上午,发改委负责人于《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媒体通气会上辟谣,表示该报道不符合实际情况。
前日,有消息指,发改委高达40万亿的城镇化草案暂时受阻,被李克强等高层否定;昨日上午,发改委负责人于《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媒体通气会上辟谣,表示该报道不符合实际情况。

自去年底城镇化概念推出以来,高层多次强调其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动力,各方讨论亦日趋白热化。草案的相关消息最初出现于今年1月份,有指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编制完成,是号称能拉动40万亿投资的纲领性文件。而前日路透社的报道却称,李克强等高层否决了发改委的草案,原因是担心再次大规模支出可能推升地方债务水平和加剧房地产泡沫,并引用一位匿名经济学家的话,指出“领导人的目标是启动改革,地方政府的看法不同——— 它们将城镇化视为促进投资的最后机会”。关于中央与地方对城镇化的期许存在分歧的传言,这并不是第一个。此前被称为“最高规格”会议的全国城镇化会议召开时间一再推迟,据报道,有接近政府人士指皆因高层认为草案可修改空间很大。

虽然对于40万亿草案遭否决,发改委第一时间出面辟谣,却对具体情况未置一词。而此类传言频繁传出,反映舆论对城镇化潜在风险的担忧。在当前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况下,盲目圈地造城已成城镇化最大风险。“试验区热”久不降温,不外乎是有利于GDP增长、财政收入增加,以及争取优惠政策。国际上普遍的城镇规划规定建设用地不得超过总面积的30%,而在我国的某些大城市这一比率已接近50%。作为“十二五”规划第三年头号热词的城镇化,是个更好的借口。地方政府若借城镇化之名,扩大信贷投入形象工程,并将农村集体用地大量变为建设用地,不仅会增加地方债风险,亦会巩固土地财政,催生更大的房地产泡沫。届时,城镇化恐将陷入圈地扩张“有城无市”的误区,经济危机亦将进一步扩大。

不幸的是,地方政府此前的举动为舆论的“造城焦虑”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去年底,各省纷纷出台城镇化建设规划方案,高调发布城镇化目标,美国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相关研究报告指,中国有50多个城市都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到2025年,中国还要修50亿平方米的道路,并建约500万座各种楼宇。据报道,包括工、农、中、建、国开行在内的五家大型银行相继出台了城镇化及配套建设相关的融资支持计划,今年头两个月1.7万亿新增贷款有相当部分投向城镇化相关概念的基础建设领域;而国开行最近承诺向福建省发放1500亿元人民币贷款支持城镇化,为安徽城镇项目安排300亿元人民币。

关于中央地方对城镇化期许存分歧的传言频频,折射出社会的“造城焦虑”。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市民化,即人的城镇化,就业、安居、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缺一不可。本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亦再次要求,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防城镇化被扭曲为盲目的圈地造城,需对地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与有效监督,并如《意见》所指,健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以防圈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藩篱。

 
关键词: 城镇化 社会焦虑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